案例:Dupont的失誤給我們的啟示
Dupont是一家有著200多年曆史,擁有豐富的全球性製造、營銷經驗和最佳安全紀錄的著名跨國公司。但正是這家有著非凡經曆的跨國公司,2004年卻在中國遭受了一場嚴重的產品安全危機。
實際上,Dupont並不直接生產麵向客戶的終端產品,而是為其他企業提供工業品原材料。但是為了更好地推廣其旗下的產品,Dupont還是推出了許多著名的工業品品牌,這些品牌在客戶心目中也都具有強大的品牌地位,其中既有著名的“萊卡”,也有“特富龍”。
作為Dupont旗下直接麵對客戶的商標之一,“特富龍”產品曾經在一段時間內幾乎成為Dupont的代名詞。Dupont的客戶、供應商以及客戶,大部分人都會將兩者聯係到一起。連Dupont的員工都開玩笑說,是“特富龍”讓Dupont這家默默賺錢的百年老店在中國聲名大噪。
“特富龍”是美國Dupont研發的一種不粘塗層的商標。據說由於“特富龍”不粘塗層具有獨特優異的耐熱、耐低溫、自潤滑性及化學穩定性等性能,被稱為“拒腐蝕、永不粘的‘特富龍’”,因此被廣泛應用於製造不粘鍋。
但是2004年夏天,一場來自各個方麵的危機風暴席卷了這個品牌,也讓其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事情發生在2004年7月8日,這一天美國環境保護署發布消息稱,Dupont自1981年6月至2001年3月間,從未通報“特富龍”製造過程中的主要成分全氟辛酸銨可能對人體有害,已經違反了毒物管製法。而據美國3M公司的研究,大量接觸全氟辛酸銨可能導致老鼠罹癌或影響其生殖功能。國外媒體紛紛報道說:“美國環境保護署正準備對Dupont開出約3億美元的巨額罰款。”
2004年7月9日,新浪財經率先在國內披露了美國環境保護署7月8日對美國Dupont提起的行政指控。7月11日,中央電視台報道了“特富龍”事件,接著有更多媒體對此事進行了報道。到了7月12日,事件急劇升級,一些媒體在報道此事時已將矛頭直指不粘鍋,稱“美國環境保護署發現不粘鍋可能存在危害”。7月13日,《北京青年報》報道說,“Dupont‘特富龍’可能給人體健康帶來危害”這一消息引起了國家質檢總局的高度關注,國家質檢總局已組織有關專家進行論證。
隨後,國內眾多媒體跟進報道,Dupont“特富龍”事件的負麵影響開始在全國擴散,Dupont“特富龍”不粘鍋的銷售額急劇下降,國內兩大零售巨頭百佳和家樂福開始撤櫃。而在隨後進行的網友調查中,約有60%參與調查的網友稱不會繼續信賴和使用Dupont的產品。至此,Dupont進入緊急危機公關狀態。
Dupont“特富龍”事件被國內部分媒體曝光後,Dupont(中國)公共關係部門就迅速給“特富龍”事件的所有撰稿記者發表了一項正式聲明,否認任何有關全氟辛酸銨有害人體健康或環境的說法,並表示將在30天內提出答辯狀,否認美國環境保護署的指責。
2004年7月15日,Dupont在中國香港召開緊急會議,商討“特富龍”事件的應對之策。當天,Dupont(中國)常務副總經理任亞芬、Dupont(中國)氟應用產品部技術經理王文莉做客新浪嘉賓聊天室,就“特富龍”事件進行了事實舉證,並與客戶進行感情溝通。任亞芬反複強調“特富龍”安全無害,表示這本來是美國環境保護署與Dupont之間對行政報告程序有爭議,並不是產品本身安全性的問題,但在中國卻演變成了與家庭生活、人身健康息息相關的一個炊具的爭議。
2004年7月18日,“‘特富龍’俱樂部自在下午茶”活動在上海舉行,Dupont(中國)代表徐軍接受了記者采訪。他表示,目前Dupont正在等待相關部門的檢測結果,希望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清白”,由於Dupont堅信“特富龍”產品對人體不會構成傷害,所以Dupont“完全沒有必要考慮研發、生產類似的不粘鍋代用品”。
2004年7月19日,Dupont(中國)北京分公司公共事務部經理徐暘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媒體對Dupont不粘鍋的報道與事實有偏差,主要是技術和概念上出現了偏差。
當天,美國Dupont總裁賀利得接受了《人民日報》駐美國記者的獨家采訪。賀利得向外界宣稱:“我們可以拿整個Dupont公司的名譽做擔保,Dupont不粘鍋絕對安全。”這篇專訪被多家報紙和網站轉載。
在這幾天同媒體的接觸過程中,Dupont一邊堅持強調Dupont產品“無毒”,一邊向所有關注“特富龍”事件的媒體傳遞了這樣一個消息:Dupont將在北京召開媒體見麵會。基於前期準備工作到位,7月20日下午,在Dupont(中國)舉行的記者見麵會上,全國有150多家媒體的記者來到現場。而Dupont則派出了強大陣容,包括Dupont(中國)總裁查布朗以及全球策略總監、營運總監、技術工程師等在內的Dupont高層管理人員出席了見麵會。在記者見麵會上,Dupont反複以數據、事實說明塗有“特富龍”不粘塗層的炊具不含全氟辛酸銨,試圖消除公眾對“特富龍”安全性的疑慮。
但這一危機還是對Dupont造成了傷害。從7月初開始,Dupont“特富龍”事件就像流感病毒一樣,從美國傳到中國,從Dupont迅速蔓延至不粘鍋生產鏈的下遊企業。據了解,“特富龍”事件發生後的第一個月,不粘鍋在中國市場上的銷量就下降了35%,之後更是下降了90%以上,主要生產企業庫存積壓產品的金額超過1億元人民幣。據蘇泊爾公司稱,“特富龍”事件發生後,其產品在國內的銷量直線下跌,下滑了77.3%,到當年的11月份,蘇泊爾公司的不粘鍋產品積壓金額近2000萬元,這一事件對蘇泊爾的股票上市也帶來了強大衝擊,股票跌破發行價。
此次“特富龍”事件產生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事後許多業內分析人士關注的都是Dupont在此次危機公關中的表現,卻沒有注意到“特富龍”獨特的一麵。實際上,“特富龍”與“萊卡”一樣,都是不直接麵向終端客戶的,而是作為一種消費品的原料“依附”於產品。在此次危機出現之前,許多品牌的產品都是以“特富龍”為原料,並以此為榮,這使得Dupont在推廣其產品時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通過這一案例人們也發現,一旦發生危機,由於其品牌自身的知名度大,其傳播的速度也就格外快,從而會對品牌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並由此牽連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一起受到傷害。
那麼是不是說Dupont作為工業品原料的製造商就不該使用“特富龍”這樣一個品牌呢?
營銷專家認為,不應該因噎廢食。工業品品牌化在其推廣過程中會發揮巨大的作用,可以有力地強化企業的形象。但既然自己的工業品是一個品牌,那麼就要像對待所有品牌一樣,一定要盡全力精心維護,甚至建立起比消費品品牌更為健全的危機防範機製,避免危機“一發而不可收”。
在此次危機事件中,Dupont有一件事情做得非常成功,那就是在危機發生後,能夠與下遊廠商積極溝通,共同公關。由於這些廠商與媒體和政府或多或少都有各自的人脈關係,極大地減少了公關難度,使得Dupont能夠比較容易地消除這一危機事件所帶來的負麵影響。
由此看來,與合作夥伴建立牢固的合作關係是何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