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商場如戰場,企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是商界永恒不變的真理。那麼,使一個企業保持長遠發展的秘籍是什麼呢?答案很簡單:品牌。商界的高層都知道這個答案,也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又有幾人能夠真正地領悟到這一點、做到這一點呢?品牌是企業和客戶之間的一座隱形的橋梁,是一種把產品和客戶聯係起來的有鮮明特色的長期承諾,它暗示了一種信任、一種一致性、一種客戶所期望的質量和價值。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的那一刻起,聚焦2008北京奧運的品牌標誌文化以烽火燎原之勢向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蔓延……可見,品牌力量的巨大令人驚歎。如今的中國老百姓、中國商人乃至於政府高官,更加領悟到了品牌的價值,擁有品牌的思維。
追憶20年前,人們看到電視廣告裏的商品時竟然會逆向思維,甚至提出隻有不好的產品才會做廣告,說起來有些可笑,那卻是事實,因為那個時候,大多數中國人信奉的一句諺語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現在,人們已經相信可口可樂前任總裁所說的一段話了:如果可口可樂在全球的生產工廠一夜之間被大火燒毀,他隻要有Coca Cola這個品牌就可以在一年之內恢複原樣,因為Coca Cola品牌價值已經達到700多億美元了。而今,21世紀的中國,市場經濟風行,隻要是商人都知道品牌就是出路,就是市場,就是利潤,就是天下;沒有品牌,就會處於被動的地位。有人說無奸不商,其實商人的“奸”往往是一種智慧的體現。
張瑞敏先生打造了“海爾”品牌,這一案例載入了哈佛商學院的教科書,海爾產品也暢銷全球,在家庭電器領域成為了萬眾矚目的新星;任正非先生領導的“華為”品牌,在通信設備領域與全球巨鱷美國思科係統公司叫板,每每在市場競爭中捷報頻傳……品牌是商人的智慧,是民族文化的閃光點之一。
品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現在我們麵前。不難發現,眾多品牌已經成為了人們語言交流中的一分子。例如:to xerox(施樂)、百事可樂、Google一下、百度一下、EMS(快遞)等等。人們會更樂意使用更有指向性的語言,語言的進化正處於前所未有的階段,中文如此,英文如此,其他語言莫不如此。這就是品牌語言的最初概念。
語言是一種既普通又特殊的現象。說它普通,是因為人們每天都在使用語言,凡是語言器官健全的適齡人,都至少會說一種語言。說它特殊,是因為它跟其他社會現象不完全一樣。它到底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它跟大腦和思維有什麼關係?它有哪些具體規則?人們是怎樣學會使用語言的?對於諸如此類問題,至今還難以做出令人滿意的解釋。盡管實際上自有人類文明以來人們就開始了對語言的研究,但是語言之謎至今尚未完全解開。而品牌語言更多的在於以同一個共同期望的目標為對象,塑造或有效宣傳該目標的名稱,並且重複強調,最終能夠達到在別人的腦海裏烙下深刻印象的一種標識。
品牌語言既是一種極其複雜的社會現象,又是一種極其複雜的心理和生理現象。因此,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觀察和解釋它。因為不同的品牌擴展的品牌宣傳不一樣,而且角度和方法等往往不同,所以對品牌語言的解釋也往往不同。迄今為止,每一種解釋最多隻能反映品牌語言的一部分特點。我們強調品牌語言的目的是希望企業想方設法通過正規途徑讓客戶群對自己的品牌產生深刻印象,隻有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口頭禪,企業的品牌效應才能發揮到極致。就如目前街上買空調的例子一樣:說到服務就是海爾,說到品質是格力,說到技術創新是海信,說到性價比肯定是美的,而這些代名詞就是企業品牌的語言,企業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