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9章 與人方便(1 / 1)

商家與顧客的感情是其取勝於市場的最大本錢,因此,不要把自己局限於在銷售商品中與顧客的聯係,與商品沒有直接關係,但可以與顧客聯絡感情的服務也積極地去實施,這樣才能廣泛地贏得人心。

——〔美〕凱恩斯·基爾

與人方便本是佛教提倡的一種精神。意思是一切事情都盡量地幫助別人,為他人提供方便。商家引用它作為營銷中的方法和高招,主要體現在發掘顧客、收買人心的效果上。也就是說,作為商家,你隻要能多幫助他人一分,就可以多爭取到顧客許多,這種服務性的投資是一定會有收獲的。

在某農場場部的集市上有一家個體“代銷店”,店主是該場職工家屬。她人雖普通,生意上的點子卻不少。為了擴大自己的生意,她很注意觀察顧客的生活,尋找擴大生意的機會。經過細心觀察,她發現這裏每到年末歲尾,辦喜事的人特別多。結婚時,喜慶的糖、煙、酒之類的東西是少不得的。一家辦婚事,糖、煙、酒的消費量都不在少數,起碼都得花成百上千元。這位女店主想到這裏,覺得這是一個擴大生意的好機會,應該想辦法抓住。如果能把農場及其附近人家的這一筆筆“喜慶生意”招攬到手,“代銷店”的生意就紅火啦。如何才能招攬到“喜慶生意”呢?女店主的思路是很清晰的:從為客戶提供方便入手,容易贏得客戶。於是她注意觀察辦喜事的人家有些什麼不方便的地方。辦喜事,一般都要擺酒請客,而且請的客人為數不少。這樣一來,辦喜事的人家,往往為請客一時所需的大量餐具、桌椅而發愁。買吧,請完客之後又沒有什麼用處,放都難得找到地方;不買吧,客人來了,這些桌椅、餐具還一樣都少不得;借吧,走東家串西家,左拚右湊,有時還不一定能湊齊所需的用具,而且你把人家的餐具、桌椅借來了,人家生活一時還不方便,有的時候容易弄錯,東家的碗還到了西家,西家的椅子又拿到東家去了,弄得左鄰右舍都麻煩。摸準了辦喜事人家的不方便之後,店主馬上確定了自己吸引顧客的方案。她請來木匠做出十來張大圓桌,幾十張折疊椅,然後又買回了一批餐具。準備工作做好之後,店主就在“代銷店”門口貼出告示:“凡辦喜事來本店購買糖、煙、酒者,本店可為你提供一批桌椅、餐具,一律免費借用。”

女店主的告示在當地人的眼中是有魅力的。說實在的,在農場那個消費層次上,哪家辦喜事不是自辦酒席呢?到酒樓飯店去包酒席的人家畢竟不多。自辦酒席的人家誰又自備了那麼多的桌椅、餐具呢?況且辦喜事的糖、煙、酒是必不可少的,到哪裏都要掏錢買,何不到這家“代銷店”來買呢?在這裏買還可附帶解決缺少桌椅餐具的難題。所以,店主的告示貼出去不久,場內外職工、群眾聞訊後紛紛前來與她聯係,有的還預約登記,“代銷店”因此營業額大增。

不要把顧客買商品或服務作為你與人方便的必要前提。克萊斯勒的一名銷售人員,在一位女士指名要買福特車的情況下,聽說這位女士當天過生日,仍然熱情地獻花為她祝福就表現了這種“與人方便”招法的精髓;

與人方便要針對自己的顧客群的實際需要,給他們提供非常實用的服務或幫助;

與人方便不一定是與商品銷售有必然聯係的幫助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