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今年你分紅了沒?(2 / 2)

對此桂浩明認為,有關公司分紅戰略問題,應該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來討論的。人們應該譴責的是公司對股東權益的漠視與不尊重,但是其標準並非是公司是否分紅,而應該是包括分紅戰略在內的各種具體的企業行為。中國式分紅

上世紀末,四川長虹曾推出了10股送3股派1元的分配方案,但是由於股東大會上中小投資者極力要求,最後變更為10股送6股。這一案例一度名噪—時。

截至今年3月26日滬深兩市已披露2010年年報的2126家上市公司中,除去派發現金紅利,擬進行每10股轉增或送股達到或超過10股的公司多達106家。近些年來,國內資本市場一直熱衷於“高送轉”概念,

其實上市公司大比例轉增股本的實質就是股份的拆分,在國外資本市場,卻很少出現這種股份拆分。有關經濟學家認為,在中國投資者依靠股息回報長期投資動力不足的情況下,這種投機性資本利得成為投資者在這個時間段最希望實現的獲利方式。由此可見,四川長虹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之前在滬市主板上市的凱諾科技也曾發生過類似情況,其部分中小投資者聯合起來,“上書”希望公司更改分紅方案為每10股送10股派現1元。

麵對中小板與創業板上市公司樂於玩轉的“股份拆分”的資本遊戲,中國投資者到底分到了什麼?在上市公司不肯放出未分配利潤的現狀下,用高送轉替代了現金分紅,無非是一種資本遊戲,將公司的利潤轉化為公司的股本。

從分紅占上市公司淨利潤的比例看,英國、日本和中國香港的上市公司均拿出40%至50%的利潤用於分紅。今年雖然貴州茅台派發了22.65億元的“紅包”,占到其當年淨利潤的逾四成,但其賬麵上仍有超過116.38億元的巨額資金有待來年再行分配。

根據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對146家在A股上市和134家在香港上市的央企及央企控股企業從2001年到2009年分紅率水平的彙總,發現其中的A股公司九年平均分紅率僅為20%左右,而港股公司則達36%。

事實上,國外也並沒有強製分紅的規定。關鍵在於公司盈利再投資後的收益率是否能讓投資者滿意,或者說公司是否有發展的前景。而著名的微軟公司也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進行分紅,在其管理層看來,不分紅可以讓公司業績變得更好,股東的權益也因此變得更大。當然分不分紅最終是由董事會決定。目前國內對於強製上市公司分紅的呼聲非常之高,這反映了投資者對於管理層和大股東的不信任,或者說,他們認為公司再投資已經沒有發展的前景。

雖然上市公司不能將利潤全部分光,但回饋投資者一定的比例肯定還是需要的。據《中國證券報》3月23日報道,監管部門正在醞釀出台措施,鼓勵上市公司實施積極的利潤分配方法,使投資者獲得更多回報,爭取形成較為健全的上市公司持續回報股東機製。這樣的消息無疑令投資者深受鼓舞。但是至於效果如何,還要看具體的舉措和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