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今年你分紅了沒?(1 / 2)

資本

作者:孔潔瑉

貴州茅台(600519)日前發布的年報中,披露了今年的分紅方案——將以10股送1股派23元(含稅),由此創下了A股現金分紅史上的新紀錄。

截至今年4月1日,在已公布年報的1307家上市公司中,有848家公司表示派送紅利,其中每10股分紅在10元及以上的公司有15家。但是表示不計劃分紅或轉增股本者也不在少數,在這當中有54家公司超過10年沒有以任何方式回饋投資者。由2010年年報公布再次拉開的“分紅”看點依然在一片質疑聲中。

分還是不分是個問題

對待分紅,想必很多公司的態度和巴非特一樣,既愛又恨,他很喜歡收到紅利,但極不願意分掉它們。這位億萬富翁的控股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裏擠滿了奉行分紅政策的忠實擁躉,諸如可口可樂公司、強生公司、寶浩公司等等。許多伯克希爾·哈撒韋控股的大公司都在不斷提高出息率,持續分紅至少有25年的曆史,它們也因此被稱為分紅貴族。

然而在分紅一事上,伯克希爾-哈撒韋自身卻被視為小氣鬼的化身。自上世紀60年代巴菲特控製公司以來,它從未向股東們分過一分錢的紅利。

實際上,在美國絕大多數的上市公司都是按季對投資者進行分紅,而按年度或按半年度分紅的上市公司則比較少見。當然這其中也有不分紅的公司,例如伯克希爾·哈撒韋。此外一些上市公司有時還有“額外”分紅或“特別”分紅,這類分紅一般是有針對性的、偶爾的或一次性的,而且分紅水平超高。

據悉“按季分紅”的分紅目標與分紅政策幾乎是既定的和透明的。因此投資者很容易了解各家上市公司每年、每季度的分紅水平,從而作出長遠投資打算。不過應該說這種分紅方式對於上市公司的財務掌控能力也是一種考驗和挑戰。

根據專家的分析,美國的上市公司之所以願意分紅,是因為分紅的環境已經形成。分紅政策往往被作為判斷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投資價值的重要參照,不僅代表著上市公司現在的盈利能力,也代表著上市公司未來的發展前景。“大方”的分紅能讓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現金流與未來的經營水平充滿信心。

理智對待分紅

應該說分紅是上市公司的基本責任,而分紅率的高低則直接反映了上市公司對於投資者回報的高低。但是這並不是說所有的公司都必須分紅,而是應該根據公司的情況製定具體的分紅戰略。

申銀萬國市場研究部經理桂浩明曾表示,公司的分紅戰略就是應該考慮什麼條件下實施分紅,或者是不予分紅。“譬如說有一家成熟型企業,其利潤穩定但是規模很難再有很大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就沒有必要繼續投入資金來擴大生產了,此時就有必要將每年的利潤分配出去,而不必留存下來以擴大再生產。反過來,如果一家公司現在正處於高速擴張期,需要大量的資金,而且隨著新的資金投入能夠創造出更高的收益,在這種情況下,讓其以現金分紅就是沒有道理的,事實上股東也不需要它來分紅,把錢放在企業中能夠帶來更大的收益。”可能對於後者巴菲特旗下從不分紅的哈薩維公司可以進行印證。

但是目前國內有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即很多公司會在象征性地給股東些現金紅利後,卻又提出再融資計劃。這無異於是一種類似“欲擒故縱”的圈錢手段。專家也認為,目前銀行股的估值為什麼這麼低,投資者為什麼對其這麼缺乏認同度,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在於他們邊分紅邊再融資。對於股東來說,一進一出之中,無疑是既多掏了資金,同時又繳納了一筆紅利稅。當然這種分紅戰略其中可能確實會有不得已之處,但不能充分維護股東利益,的確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