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專業的節能公司與市場節能點的對接還存在著諸多障礙。毫無疑問,我國節能的重點在工業,工業節能的重點在設備,設備節能的重點在技術,而技術創新、技術升級的重點在於體製、機製與節能意識。如果節能點企業設備落後、投入不足。節能意識薄弱;如果專業節能公司技術平平、要價很高、服務不到位;如果相關法律和製度不能有效保護“合同能源管理”主體的合法權益,那麼節能的市場化和企業化的產業對接就會產生諸多的不順暢。不幸的是,上述三方麵的“如果”在節能實踐中是真實存在的。截至2011年3月底,全國備案的節能服務公司共984家,尚未備案的節能公司不計其數。這其中,技術水平、市場運作能力、節能成效參差不齊,可以說是魚龍混雜。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做合同能源管理的三家公司,到目前已有兩家公司不知去向,隻有一家維持下來。
振興低碳經濟
未來企業的競爭一定是節約資源的競爭,低碳發展是一個國家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2009年底,節能環保產業已成為我國七大新興戰略產業之一,《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於2010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在節能產業方麵,國家一是著重發展高效節能技術和設備;二是著重發展高效節能產品;三是著重發展節能服務產業,推動市場化節能服務模式的完善。
在節能產業振興的具體路徑上,“十一五”節能實踐證明,企業化、市場化,政府推進、法製保障四個輪子驅動策略符合中國國情,並能夠有效克服產業發展障礙,促進節能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企業化路徑。分布於國民經濟各行業的諸多企業是用能耗能主體,更是節能降耗主力軍和主戰場。如何使廣大企業積極主動節能而不是消極被動節能,是節能常態化、自主化的關鍵所在。企業行為選擇的機製形成是趨利避害。節能行為是否為企業的自選動作,重點在於節能的投入與產出的失衡與否。一旦企業外部節能降耗利益機製具有剛性,企業節能名利雙收,高能耗的企業肯定會采取積極的節能舉措。在耗能對標的基礎上,確定行業能耗標杆,高於標杆的企業,要承受階梯電價和超排碳稅的財務壓力,節能先進的企業,可以獲得利益激勵,如節能獎與稅收減免的到位,使其名利雙收。
資本市場優先選擇節能先進企業的IPO,可將節能效益作為一個剛性指標來考量。在這種機製下,企業會自覺地采用先進節能技術、上馬先進節能設備、出台有效節能措施,實施全員參與、全方位的節能管理,企業的節能意識與節能文化就會逐漸生根。
市場化路徑。國內外節能服務公司已經看準了中國未來巨大的節能市場,紛紛摩拳擦掌,爭先恐後。但國內節能服務公司存在著資本能力弱,專業能力不突出,節能技術自主性差、規模過於分散,服務水平不過硬等弱、散、軟等問題,製約了節能產業的市場化擴張。解決的方法,一是應當鼓勵節能服務的整合,形成集約效應,提升節能服務水平;二是鼓勵節能產業基金的設立與運作,為社會資金進入節能領域打開直行通道;三是設立節能研發聯合體,產、學、研一體化,使節能新技術盡快產業化;四是不斷優化節能服務商業模式,在合同能源管理之中,加入節能融資租賃業務,使EPG更可操作,盈利更加清晰與穩定。
專家指出,節能產業振興,單純依靠市場機製無法解決所有障礙,政府應製定更加完善的節能產業政策,出台財政、稅收、金融、投資等激勵和約束性政策,加大行政主導力度和法製保障程度,中國節能產業才能逐漸發展壯大為利國利企利民的支柱性產業,低碳經濟方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