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守勢變政未變:主動擴張難守業
一段傳奇就這樣謝幕了,但秦始皇嬴政卻用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永不知足的個人欲望將這段曆史牢牢地打上了個人的印記,讓人無法遺忘。無可否認,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對中國曆史的發展有著決定性意義,大秦王朝的建立和初期各種製度的實行也有裏程碑式的作用,並深深影響後世至今,但秦始皇大破之後難以大立的教訓也給後世敲響了警鍾。
秦始皇的成功某種意義上更像是一個揮著祖上留下的支票簿然後去兌換成現金的過程;襄公勤王為這個古老的國家積累了巨大的人氣;春秋五霸之一的穆公克勤克儉,打通了東向進兵的通道;孝公、昭王勵精圖治,逐漸讓這個曾經以蒙昧著稱的國家走在了時代的前列;始皇便是憑借著自己的雄才偉略和這深厚的資本完成了空前絕後的一擊,成就了千古第一霸業。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自始至終,秦始皇和他的眾多幕僚都偏執地認為這經過血腥洗禮的一套理論可以幫助他們榮耀千秋萬代,結果卻正是這些理論促使秦國早早地被曆史長河所淹沒了。關於秦朝滅亡的原因眾說紛紜,賈誼說“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更有人按照馬基亞維利的《君主論》提到:當王國征服一個地區後,有兩種方法可以永久地占領它,一是駐大批的軍隊,這個頂用,但是不經濟。二就是君主直接住在新占的地方。依此理論推出沒能對六國的舊地實施有效的統治,才是秦滅亡的根本原因。
但不管如何,以秦始皇的才能沒能因勢利導,按照時代的軌跡適時地轉變大秦帝國的角色,反而讓後來人在這之中手足無措,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可謂是最大的悲哀!讓人唏噓不已。後來劉邦當了皇帝,一個“善製黃老言”的老頭蓋公給了他建議,實行了一種與法家“察察之治”相反的“悶悶之治”,卻由此獲得成功,或許這就是曆史的一種黑色幽默。
自今上溯幾千年,中國無數的王朝君主在這之中隨波逐流,秦始皇就好像一個縮影,達到巔峰,然後墜落,原來勝與敗,興與衰來得那麼簡單,就是那十幾二十年,甚至一念之間。如果他真的明白了這些,恐怕也會想重新開始吧。
打架鬥毆都不喜歡的中國人,當然不會喜歡戰爭與流血。中國的“武”字是由“止”和“戈”二字構成的會意字,所以說,“武”並不是使用武器,而是不使用武器。製止粗蠻者揮舞武器,這就是武字的原意。《左傳》釋“武”為“武禁暴戢兵”即是。《易經》中曰“神武不殺”,武的真髓在於不殺。胡亂殺人者,不能說是勇武。
———桑原騭藏,《中國印象》下冊第321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二. 臆斷訣策:勤勉崇禎的厄運
甲申年春,依然黃袍在身的崇禎在煤山狂奔,嘴裏振振有詞:“朕非亡國之君!”他怎麼都不明白,事如今日,怪誰?最後頭大了,心煩了,於是一根繩子吊死了。
平心而論,崇禎是比明朝任何皇帝都要對國事認真負責的一個統治者。自登基以來,他幾乎沒有睡過一天好覺,他不近女色,不嗜奢侈,節儉、樸素,不愛鋪張。《明史·本紀第二十四》這樣描寫崇禎皇帝的勤勉:“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一個有道明君能做的,崇禎皇帝都做到了,他非常敬業、銳意進取,一心想匡正爺爺萬曆、哥哥熹宗執政時的過失。甚至崇禎的另一個大敵李自成,在他向全國發布的徹底摧毀明王朝的檄文中也認為“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清張廷玉在《明史·流賊傳》中這樣評價崇禎:“嗚呼!莊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於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至於大明的遺民們,更是將他認定為一代聖君,其中嶺南派詩人屈大鈞在詩中寫道:
先帝宵衣久,憂勤為萬方;
捐軀酬赤子,披發見高皇;
風雨迷神路,山河盡國殄;
禦袍留血詔,哀痛何能忘?
因此崇禎的死比其他亡國之君博得了更多的同情。但勤治天下的責任心並不能彌補他的缺乏經驗、多疑和剛愎自用———這些性格特點與1644年到來有直接的聯係。無論如何,崇禎從來沒有被看成是中國曆史上的好皇帝,他的死亡留下的隻是一個悲劇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