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毫不示弱的銷售策略(20)(2 / 3)

根據赫茨伯格的研究發現,經理人應該認識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過它一旦使不滿意中和以後,就不能產生更積極的效果。隻有“激勵因素”才能使人們有更好的工作成績。

雙因素理論告訴我們,滿足各種需要所引起的激勵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樣的。物質需求的滿足是必要的,沒有它會導致不滿,但是即使獲得滿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要調動人的積極性,不僅要注意物質利益和工作條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使用、個人成長與能力提升等,注意對人進行精神鼓勵,給予表揚和認可,注意給人以成長、發展、晉升的機會。隨著人們物質“小康”問題的解決,人們對精神“小康”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3)期望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弗魯姆於1964年提出了期望理論。該理論認為,激發的力量來自效價與期望值的乘積,即:激勵的效用=期望值×效價。

就是說,推動人們去實現目標的力量,是兩個變量的乘積,如果其中有一個變量為零,激勵的效用就等於零。效價是企業和團隊的目標達到後,對個人有什麼好處或價值,及其價值大小的主觀估計。期望值是達到企業目標的可能性大小,以及企業目標達到後兌現個人要求可能性大小的主觀估計。這兩種估計在實踐過程中會不斷修正和變化,發生所謂“感情調整”。比如,我認為我有能力完成這項任務,完成任務後我估計老板肯定會兌現他給我晉升工資的諾言,而增加工資正是我的最大期望,所以,我工作的積極性肯定很高;反之,任何一個變量的變化,就會影響到工作的積極性。管理者的任務就是要使這種調整有利於達到最大的激發力量。因此,期望理論是過程型激勵理論。

3.7.2.5員工激勵的錯誤觀念

第一,單純的物質激勵便可以。

如果能付給員工足夠多的薪酬,他們當然會願意從事任何工作;倘若在肯定其工作的同時,輔以一定的獎金刺激,員工們將會非常開心(除非他們對獎金原本有更高的期待)。當薪酬提升時,員工們確實工作起來更加賣力。

但研究發現,物質激勵隻能帶來短期的快樂。半年以後,這種動力將會逐步消失,員工們不但不像剛剛獲得獎金時那麼歡呼雀躍,甚至他們連獎金的具體數目都記不起來了。這是因為,金錢本身並不能對一個人產生持續的刺激作用。

認同感及對個人地位的肯定,則能夠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假設在一家高科技產品銷售公司中,一位銷售人員的業績比其他人都好,老板公開給他發放了獎金。每個員工都知道銷售大獎的得主是誰,而這名銷售人員則認為自己既得到了客戶的肯定,又獲得了團隊中其他同事的認可。認同感及團隊中的地位是激勵員工的兩大關鍵,而金錢充其量隻能在短期內給員工打氣。

那麼,作為管理者的你該怎麼辦?應該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機製,讓員工獲得某種程度的成就感。給他們一種認同感、讓他們工作得很充實;同時給與進步的機會及上升的空間,員工將會十分珍惜這些機會。

員工利益與沃爾瑪緊緊相聯。除了讓工資獎金與員工自身的工作業績掛鉤外,沃爾瑪還實行職工入股、利潤分享等製度。沃爾瑪的員工為合夥人,堅持讓員工從公司的成長中獲得好處。沃爾瑪的最大股東是員工分紅信托基金組織。1977年,該基金隻有440萬美元,到1983年已達9850萬美元,隨著沃爾瑪的成長,該基金也不斷增加。1982年,沃爾瑪發給每一位員工的紅利,相當於其年薪的5.6%。此外,沃爾瑪的員工可以利用扣薪的方式購買公司股票,公司補助15%的價款。沃爾瑪股票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成為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明星,從1977年到1987年,股票價格上漲了20倍,1992年,沃爾瑪公司董事會宣布自1971年以來的第10次一分為二的股票拆細,20年的股票回報高達近4000倍。參加股票購買方案的員工都得到了豐厚的回報。正因為沃爾瑪與員工利益緊密相聯,沃爾瑪的每個基層店,都掛有這樣的標記牌:“今天我們公司的股票價格,就靠我們的工作。員工強烈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沃爾瑪的員工不是被稱為“雇員(employee)”,而是被稱為“合作者(partner)”或“同事(associate)”。從總裁到營業員的每一員工左胸前都佩戴著工作牌,除姓名外更醒目地印著“我們的員工與眾不同。”為提高員工士氣,沃爾瑪還設有一連串獎勵辦法,如地區明星獎、特殊區域明星榮譽榜、銷售競賽獎、百貨銷售榮譽、控製損失獎等。得獎人的姓名和照片都刊登在公司刊物《Wal-Mart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