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讀史方輿紀要》:充分發揮地利的謀略與運籌技巧(1)(2 / 2)

原典

故金城湯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之邱、凡溢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蹦為敵難。

——《讀史方輿紀要·總序》

[譯文]所以,即使是鐵打的城牆、滾燙的護城河,如果沒有合適的人來守衛它,就連小土丘和地麵上的一層淺水都不如。如果有合適的人來守衛它,就連枯木朽株都可以成為敵人的困難。

原典

鄉導用之於臨時者也,地利知之於平日者也。平日未嚐於九州之形勝、四方之險易,——辨其大綱,識其條貫,而欲取信於臨時之鄉導,安在不為敵所愚也?是故先知馬陵之險,而後可以定入魏之謀;先之井陘之狹,而後可以決勝趙之計。不然曹瞞之智,猶惕息於陽平;武侯之明,尚遲回於子午。乃謂求地利於臨時,而不求地利於平日,豈通論哉!是故途有所必由,城有所必攻,此知之於平日者。

——《讀史方輿紀要·總序》

[譯文]用向導在臨時,了解地利在平時。平日沒有對九州的地形優越之處、四方險要平易的地方——分辨它的主要部分,識別它的條理,而對臨時的向導很信任,怎麼能不被敵人愚弄呢?因此先知道馬陵道的險要,而後才可以製定進攻魏國的謀略;先知道井陘的險要狹窄,而後才可以確定戰勝趙國的計策。不然的話,以曹操的機智,尚且在陽平關感到恐慌;以諸葛亮的聰明,尚且在子午徘徊不前。隻求臨時尋求地利,卻不在平日尋求地利,難道講得通嗎?因此,路途有必然經過的地方,城池有必定攻克的關口,這是在平日應該知道的。

原典

先知地利,而後可以行軍,而複取資於鄉導,夫然後可以動無不勝。

——《讀史方輿紀要·總序》

[譯文]先了解地利,而後才可以用兵,再從向導那裏尋求幫助,然後就可以戰無不勝。

原典

敵在淮南,而長江之險,吾與敵共;敵在上遊,而長江之險,乃製之於敵矣。

——《方輿紀要·江南方輿紀要序》

[譯文]敵人在淮南,那麼憑據長江天險,我可以與敵拚搏;如果敵人在上遊,而有長江天險,那麼我將受製於敵。

原典

馭之得其道,則吾唇齒之助也;失其理,則肘腋之患也。

——《方輿紀要·山東方輿紀要序》

[譯文]管理方式恰當,山東就是京師很重要的助手;如果管理方式不當,山東將成為極大的禍患。

原典

當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爭,及天下既定,而守在河南,則岌岌焉,有必亡之勢矣。

——《方輿紀要·河南方輿紀要序》

[譯文]當爭奪天下的時候,河南是必爭之地,等天下已經平定,而防禦在河南,就岌岌可危了,有亡國的可能。

原典

陝西據天下之上遊,製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陝西發難,雖微必大,雖弱必強,雖不能為天下雄,亦必浸淫橫決,釀成天下之大禍。

——《方輿紀要·陝西方輿紀要序》

[譯文]陝西占據天下的上遊,掌握著天下的命脈。因此,從陝西發難,即使力量很微小,影響也很大,即使很弱小,勢力也一定很強大,即使不能天下稱雄,也一定能夠橫掃天下,足以釀成大禍。

原典

以四川而爭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險而坐守之,則必至於亡。

——《方輿紀要·四川方輿紀要序》

[譯文]憑據四川來爭奪天下,最好的是能稱王,然後可以稱霸,如果憑借它的險要而坐著守護,那就一定會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