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讀史方輿紀要》:充分發揮地利的謀略與運籌技巧(1)(1 / 2)

釋典

《讀史方輿紀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輿紀要》,是清朝初年的軍事地理名著,全書130卷,輿地要覽36幅,沿革表35份,共280多萬字。其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曆史地理學家顧祖禹。

顧祖禹(1631~1692年),字景範,又字端五,今江蘇無錫人,是明末清初著名軍事家、曆史地理學家。其父顧柔謙精於史學,早年入贅於常熟城東譚氏家,因生於常熟,故自署為常熟人。後又徙居無錫城東之宛溪,學者稱宛溪先生。入清改名隱,字石耕,自號宛溪子,在其父指導下瀏覽古今,熟諳經史,好遠遊,在明代覆滅時候,隱居著作,從順治十三年(1659年)開始,直到其臨終,曆三十八年之久,撰成《讀史方輿紀要》。此書詳細記述各地山川險要和攻守形勢,並借以論述古今戰爭成敗得失,是我國著名的曆史地理和軍事地理著作,是研究我國軍事史的重要文獻,極富史料價值,梁啟超稱譽該書“實為極有別裁之軍事地理學,而其價值在以曆史事實為根據,其著述本意,蓋將以為民族光複之用”。

《讀史方輿紀要》站在曆史的角度,依據明代的行政區域,分析政治演進的大勢,說明國家的興衰成敗。在顧祖禹看來,這樣解讀曆史地理,可以使人開闊胸懷,增長智慧。

《讀史方輿紀要》綜記“山川險易,古今用兵戰守攻取之宜,興亡成敗得失之跡”,具有濃厚的曆史軍事地理學特色,其核心在於闡明地理形勢在軍事上的戰略價值。它指出,戰守攻取應以分析地理形勢為基礎,無論“起事”之地,或“立本”之地,都須“審天下之大勢”而後定,否則,不免於敗亡。

從全書結構看,第一部分是曆代州域形勢9卷,記述曆代王朝的盛衰興亡和地理大勢,及其與用兵進退之策的關係;第二部分為明代兩京十三布政使司114卷,分敘其名山、大川、重險,所屬府、州、縣及境內部分都司衛所的疆域、沿革、古跡、山川、關津、鎮堡等,並記載其地發生的曆史事件,考訂其變遷,剖析其戰守利害;第三部分為川瀆異同6卷,專敘禹貢山川的經流源委及漕河、海道;第四部分為分野1卷,並附《輿圖要覽》四卷,內容有兩京十三布政使司、九邊、黃河、海運、漕運及朝鮮、安南、海夷、沙漠等圖。全書參考二十一史、曆代總誌及部分地方誌書達百餘種,集明代以前曆史、地理學之大成,在當時即被譽為“數千百年所絕無僅有之書”。書中在論及地理形勢的戰略價值時,注意到“設險以得人為本”,不能隻憑地利決定勝敗,要求明白“險易無常處”之理,靈活運用地利。該書受到曆代兵家的重視,被譽為“千古絕作”、“古今之龜鑒、治平之藥石”。

在顧祖禹看來,戰爭指導的奧妙,在於充分發揮地利。熟悉地利於平日,使用向導於臨時。對於地利的理解,應該辯證靈活。《讀史方輿紀要》內容極為詳實,但更重要的特點,是著眼於軍事戰略,分析各地區的形勢。以地理形勢為中心,用曆史上重要的戰例、兵家的觀點來分析、研究地理條件對戰爭的影響,並加入作者自己的見解和評論。

通觀《讀史方輿紀要》,以曆史論證地理,以地理闡發軍事,使曆史、地理和軍事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有濃重的戰略色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麵,第一,作者十分強調地理因素在戰爭中的作用;第二,提出要熟知地理於平時,戰爭時用向導作補充;第三,提出“形勝未可全恃”、“設險以得人為本”的思想,認為設險得地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合格的將帥和過硬的部隊去防守,這樣才可以禦敵;第四,強調利用地理條件要善於分析,達到“不變之體而為至變之用”的境界。

《讀史方輿紀要》中充分發揮地利的謀略

《讀史方輿紀要》的精髓在於顧祖禹對每個行政區域的戰略形勢的分析。明朝的行政區域,分為兩京十三司,依次為京師、南京、山東、山西、陝西、河南、浙江、江西、湖廣、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顧祖禹對各個行政區域的戰略形勢進行了深刻、詳實的分析,對於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