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是一種標準,是君主治理國家應遵循的最高原則。君主隻有恪守“無為”,才能治理國家。
在王真看來,戰爭的根源在於人類好爭的本性。因此,要避免戰爭就必須“不爭”。將“不爭”作為基本思想,代替人類好爭的本性。“夫無為者,戢兵之源;不爭者,息戰之本。”君主能夠明白“不爭”的道理,恪守“無為”的理念,並能昭示於天下,就能使“不爭”的準則得以貫徹。
在實踐層麵,王真希望君主深藏不露,以靜製動。“無轍跡者,行無行也。無瑕謫者,守中也。不用籌策者,戰必勝也。不可開者,守必固也。不可解者,無端緒也。此五善者,皆聖人密謀潛運、不露其才、不揚其巳、不顯其跡、不呈其形,常欲令戢兵於未動之際、息戰於不爭之前。”於無形中避免戰爭,才是“不爭”的最高境界。
王真繼承了《老子》“柔弱勝剛強”的思想,在對待戰爭問題上持謹慎的態度,堅持“貴柔”謀略。
王真認為“兵者,國之利器也,固不可以示見於人。兵者,戰而不用,存而不廢之物,唯當備守於內,不可窮黷於外者也。若示人於外,終有敗績之辱,豈不慎哉!”因此,在對待戰爭時,君主一定要審慎,盡量保持低調,不要輕易發動戰爭。
“無為”、“不爭”、“貴柔”謀略繼承了《孫子兵法》中“全勝而非戰”目標,強調“人和”對軍事成敗有決定性影響,和平成為兵家的追求。王真從道家的角度來實現這一理想。
原典
兵者可用也,不可好也;可戰也,不可忘也。
——《道德經論兵要義述·敘表》
[譯文]戰爭可以利用,但不可以喜好;可以進行戰爭,不可以忘記戰爭。
原典
上德者,天下歸之;上仁者,海內歸之;上義者,一國歸之;上禮者,一鄉歸之。無此四德者,人不歸也。人不歸,即用兵;用兵,即危之道也。故謂“不祥之器”,又曰:“死地”。所以王者必先務於道德,而重用兵也。
——《道德經論兵要義述·敘表》
[譯文]有德行的君主,全天下的人會歸順他;有仁慈的君主,海內的人會歸順他;有正義的君主,一國之內的人會歸順他;有禮儀的君主,一鄉的人會歸順他。沒有上述的德行,人民就不會歸順他。人民不歸順,就發動戰爭;發動戰爭,就充滿危害。所以叫“不祥之器”,又叫“死地”。因此,要想成王,必須先修道德,然後再重視用兵。
原典
夫王者,無為於喜怒,則刑賞不溢,金革不起;無為於求取,則賦斂不厚,供奉不繁;無為於愛惡,則用舍必當,賢不肖別矣;無為於近侍,則左右前後,皆正人矣;無為於土地,則兵革不出,士卒不勞矣;無為於百姓,則天下安矣。其無為之美利,信如是哉!
——《道德經論兵要義述·天下皆知章》
[譯文]君主不因為喜怒而有所作為,那麼就不會濫用刑賞、發動戰爭;不因為要增加收入而有所作為,那麼就不會橫征暴斂、頻繁索取;不因為好惡而有所作為,那麼就不會用人失當,分不清賢與不肖了;不要因為想要有所依靠而有所作為,那麼左右前後就都是正直之人;不因為要兼並土地而有所作為,那麼就不會隨意出兵,士卒也不會總是疲勞;對百姓不要有所作為,那麼天下就會安定。無為的好處,確實是這樣的。
原典
王者既不責於人,則刑罰自然不用矣!刑罰不用,則兵革自然不興矣!兵革不興,則天下自然無事矣!
——《道德經論兵要義述·天地不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