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韜》包括“王翼”、“論將”、“選將”、“立將”、“將威”、“厲軍”、“陰符”、“陰書”、“軍勢”、“奇兵”、“五音”、“兵徵”、“農器”等13篇,主要論述將帥和軍隊的指揮等問題。
《虎韜》包括“軍用”、“三陣”、“疾戰”、“必出”、“軍略”、“臨境”、“動靜”、“金鼓”、“絕道”、“略地”、“火戰”、“壘虛”等12篇,論述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以及突圍、渡河、對陣、迂回、伏擊、反伏擊、攻城、反火攻等各種形式的作戰形式和戰術問題。
《豹韜》包括“林戰”、“突戰”、“敵強”、“敵武”、“烏雲山兵”、“烏雲澤兵”、“少眾”、“分險”等8篇,分別論述在特殊地形下的作戰方法和作戰原則。
《犬韜》包括“分合”、“武鋒”、“練士”、“教戰”、“均兵”、“武車士”、“武騎士”、“戰車”、“戰騎”、“戰步”等10篇,主要論述從實戰需要出發,挑選各種技能的士卒,開展不同的軍事訓練。
《六韜》無論從著述結構看,還是從思想內容看,都有獨到的成就。朱墉在《武經七書彙解序》中評價說:“規模闊大,本末兼該”。清代汪紱評論說:“今觀其書,則兵家四種莫備於此。若《五音》、《兵征》二章,即陰陽家也;《虎韜》、《豹韜》、《車戰》、《騎戰》諸篇,即形勢家也;《文》、《武》、《龍韜》,多權謀也;《虎韜》武衛、扶胥等,即技巧也。”在先秦兵書中,《六韜》的軍事知識最豐富和係統,是先秦兵學集大成的著作。與《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尉繚子》相比,《六韜》內容更豐富、更詳細,堪稱中國古代的兵學大全。
《六韜》以兵學為基礎,吸收儒、道、法家思想,具有鮮明的兼容性。如在政治理論上,它提倡“愛民之道”,提倡君主的修養應注重“仁”、“德”、“義”、“道”,主張以教化治國,反對與民爭利、以暴政害民,這些都是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在軍事哲學上,它以“道”為本原,認為“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強調“無為”、“不爭”,這些與道家思想相聯係。在軍事製度上,它主張“以法度禁邪偽”,重視賞罰的作用,這些是對法家思想的因襲。
《六韜》中“五材”、“十過”謀略
《六韜》作為一部兵書,其中很多思想值得現代企業管理借鑒吸收。最突出的是其中對於將帥的選拔與任用,著名的“五材”、“十過”理論對於管理者挑選人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因能授職,各取所長,隨時變化,以為綱紀”的策略在中國軍事史上有重要意義,對於現代企業如何創建一個強有力的團隊十分有益。
《六韜》重視將帥的作用。“故將者,人之司命,三軍與之俱治,與之俱亂。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意思是,將帥是軍隊的核心,軍隊可以與他一起治,一起亂。能夠得到優秀將帥的,軍隊強大,國家昌盛;得不到優秀將帥的,軍隊戰鬥力薄弱,國家也將滅亡。
因此,一定要精選將帥,於是《六韜》中提出“五材”、“十過”的標準。“五材”是指將帥的優良品質,包括勇、智、仁、信、忠五方麵。“十過”是指將帥的10種缺陷。《龍韜·論將》中說:“所謂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忠則無二心。所謂十過者:有勇而輕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潔而不愛人者,有智而心緩者,有剛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勇而輕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貪而好利者可遺也,仁而不忍人者可勞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誑也,廉潔而不愛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緩者可襲也,剛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作為一名優秀的將帥,必須智勇兼備,同時也要仁慈、守信、忠誠,而不可有“十過”中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