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司馬法》“以仁為本”的兵學謀略與運籌技巧(2 / 3)

基於“以仁為本”的準則,君主治理國家,就要以仁愛取得民眾的親近,以正義取得民眾的愛戴,以智謀取得民眾的依賴,以勇敢取得民眾的效法,以誠實取得民眾的信任。這樣,就可以“內得愛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戰也”,即對內有民眾的擁護,就可以守衛國土;對外有威懾力,就可以戰勝敵人。

原典

戰道:不違時,不曆民病,所以愛吾民也;不加喪,不因凶,所以愛夫其民也;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其民也。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愷。春蒐秋獮,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

——《司馬法·仁本》

[譯文]作戰的原則是:不違背農時,不在疫病流行時出兵,以保護本國的民眾;不趁敵國料理喪事,或者遭受災荒的時候出兵予以攻擊,以保護敵國的民眾;不在冬夏兩季打仗,以保護雙方的民眾。盡管國家強大,一味窮兵黷武,終將遭到滅亡;即使天下太平,忘掉戰爭準備,必定遭到危險。天下已經太平和樂,天子大奏凱歌,每到春秋季節還是要以田獵的方式進行軍事練習。各諸侯國春天整頓軍隊,秋天訓練作戰,為的是不忘記戰備。

原典

古者,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是以明其禮也;不窮不能而哀憐傷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爭義不爭利,是以明其義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終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時合教,以為民紀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司馬法·仁本》

[譯文]在古代,追擊逃跑的敵人不超過一百步,追擊主動撤退的敵人不超過九十裏,是為了表示禮讓;不痛打喪失戰鬥力的敵人,同情有傷病的敵人,是為了表示仁慈;等敵人擺好陣勢,再擊鼓進攻,是為了表示誠信;爭道義而不爭利益,可以表明正義;釋放投降的敵人,可以表明勇敢;能夠預見戰爭的開始和終結,可以表明智慧。把這六項道德加以實施,當作民眾的行為準則,這就是自古以來治軍作戰的原則。

原典

先王之治,順天之道,設地之宜,官民之德,而正名治物。立國辨職,以爵分祿,諸侯悅懷,海外來服,獄弭而兵寢,聖德之治也。

——《司馬法·仁本》

[譯文]古代君王治理國家,都是順應天道,因地製宜;任用賢德之人,正名分以治理事物;分封諸侯國並區分等級,根據官位來給以俸祿,各諸侯都願意來臣服,海外四夷歸服。犯罪的事情也已經消滅平息,士兵也可以安心就寢,這是聖德治理下的國家。

原典

古之教民,必立貴賤之倫經,使不相陵;德義不相逾,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

——《司馬法·天子之義》

[譯文]古代教育民眾,一定要建立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保證人們不互相侵淩。德和義不互相抵觸,才能和技藝不互相壓製,勇敢和勤勉不互相冒犯,這樣大家就能夠同心協力。

原典

順天奉時,阜財因敵,懌眾勉苦,利地守隘險阻,右兵弓矢禦,殳矛守,戈戟助。

——《司馬法·定爵》

[譯文]順應天時,要遵循自然界的變化;增強財力,主要靠奪取敵人的物資,為我所用;激發士氣,主要靠將帥的勤勉,使部下心悅誠服;占據地利,主要靠控製交通要道,扼守險峻地形;兵器配備,主要使用弓箭抵禦,用矛防衛,用戈戟輔助攻擊。

原典

凡戰,有天,有財,有善。時日不遷,龜勝微行,是謂有天;眾有有,因生美,是謂有財;人習陣利,極物以豫,是謂有善。

——《司馬法·定爵》

[譯文]戰爭能夠取得勝利,主要靠天時、資財和戰備。不違背有利時機,占卜吉利,卦象顯示可進行戰爭,就是得到天時。民眾獲得豐收,風俗改善,就是得到資財。將士熟悉陣法,能充分發揮戰鬥力,就是有所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