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德(公元1799年~1843年),英國傳教士,1824年赴馬六甲,曆任英華書院中文教師、院長等職,著有英文著作多種。
他強調最多的是中國人“信”的問題。他說,中國人在公開或私下場合的表現,與誠信背離,他們的敵人會抓住這一點,來諷刺他們的表裏不一。虛情假意、表裏不一、口是心非和奴顏婢膝,才是突出的民族特點。
中國人的日常談話,盡管還算不上完全虛假,卻讓人難以得知真相了。真相在中國是最難獲到的。誠信的缺乏,再結合猜疑,就足以解釋為什麼中國人常常交談了很長時間,卻沒有一點實質性內容。
中國人對待孩子的態度,最能說明他們的虛偽。他們教孩子虛情假意,而大人、孩子卻都意識不到這點。在孩子還沒學會說話的時候,在孩子剛剛開始有點朦朧地聽懂人們說話的時候,就被告知,除非他聽大人的話,否則,藏在大人袖口的某個可怕的東西就會把他抓去。
漢語詞彙中的一係列詞語讓你成為一個“有禮”的人。在這些詞語中,凡是表示說話者自己的,都非常卑賤;而凡是指對方的,都非常尊貴。“懂禮”的中國人,如果不得不談及自己妻子時,就稱她為“拙荊”,或者另外幾個類似的文雅的謙稱。而鄉下人也抓住了禮的本質,會稱與自己休戚與共的伴侶為“臭婆娘”。中國有一個故事恰當地體現了中國的禮這個特點:一個客人身穿一套會客才穿的最好的衣服,坐在客廳等著主人。房梁上本來有一隻老鼠,正在嬉戲,把鼻子伸進一隻為了安全起見而放在房梁上的油罐裏,客人的突然到來,把它嚇得逃開了。但它逃的時候帶翻了油罐,不巧翻落在客人身上,弄得禮服上全是油跡。正當他被這場飛來之禍氣得滿臉發紫時,主人進來了。他們互相進行了得體的寒暄之後,客人解釋道:“鄙人進到貴廳坐在貴梁之下,無意中驚動了尊鼠。尊鼠帶翻了貴油罐,落在鄙人的寒衣上,這就是您進來時鄙人這副鄙相的原因。”
雖然外國傳教士對中國人的特點概括有些誇張,但確是真實存在的,隻是我們已經習慣而已,對這些或許很荒唐的東西已經習以為常。但是既然我們已經看到了自己的缺點,就應該時刻注意,提醒自己。對於管理者來說,自己的言行至關重要。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基本的禮貌還是應該有的,但是一些傳統中的糟粕確實應該摒棄了。我們應該不斷的反省,因為一個能深刻認識自己的民族,一個能不斷反省,不斷克服自身缺點和發揚優點的民族,才是優秀的民族,有希望的民族。
五十八、林語堂《吾國與吾民》對現代管理者的啟示是什麼
幽默大師林語堂用英語寫作的《吾國與吾民》為西方人提供了一個健康、真實的中國形象,同時也為中國人提供了一個看待自己的嶄新立場。林語堂貫通中西的學識讓他能夠對現實作冷靜的旁觀。這種角度和立場對於現代管理者未嚐不是一個啟示。
林語堂(公元1895年~1976年),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係。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係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任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