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從《貞觀政要》看唐太宗有哪些高明的管理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唐高祖李淵的次子。隋末,李淵、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將亡,於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在晉陽起兵,接著南攻霍邑(今山西霍縣),西渡黃河,攻取長安(今陝西西安)。在唐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李世民軍功甚多。他首先打敗了據有金城(今甘肅蘭州)一帶的薛舉,迫使舉子薛仁杲降唐;接著又打退了倚仗突厥勢力南攻河東的劉武周、宋金剛;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打敗竇建德,消滅夏政權;同時迫使盤踞洛陽的王世充出降,鄭隨之滅亡,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世民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功業超過建成和元吉,但身為次子,不能繼承皇位;太子建成亦知世民終不肯為人下,於是以世民為一方,以建成、元吉為另一方,展開了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建成、元吉,逼唐高祖李淵退位,自己稱帝,是為唐太宗。次年(公元627年)改元貞觀。
唐太宗即位後,懾於隋末農民起義的威力,居安思危,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並且進行了一係列政治、軍事改革,終於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的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唐太宗治國的方略大多記錄在《貞觀政要》一書中。
《貞觀政要》,共10卷40篇,8萬餘言,作者是唐代史學家吳兢。這部書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
《貞觀政要》是一本實用的帝王教科書,是曆代帝王施政行事的參照係,是現代企業管理者很有必要仔細研讀的經典圖書。
君主是國家政權的關鍵,所以開卷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討了為君之道。為君之道,必須先安撫百姓。如果損害百姓的利益來滿足自己,那就如割自己大腿上的肉來吃,肚子雖然飽了,但人卻死了。因此,想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世上沒有身體正而影子歪曲、上麵政治清明而下麵混亂的道理。對現代企業來說,安民與修養自身也是一個合格領導者的必要條件。
在書中重點記述了人才使用問題。唐太宗對用人有較深刻的認識,他一再強調“為政之要,唯在得人”(《貞觀政要·崇儒》),在這主旨下,《貞觀政要》提出了人員的識別與任用標準。《論擇官》中這樣寫道:“貴則觀其所舉,富則觀其所養,居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因其材以取之,審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長,掩其所短。”
要精當地看人識人,對領導自身也有一定的要求。
首先要求對下屬要充分信任。“儻君臣相疑,不能備盡肝膈,實為國之大害也”(《貞觀政要·政體》)。倘若君臣相疑,不能坦誠相待,那就是國家的危害及不幸!
其次,要任人之長。“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將無棄才,明主無棄士。”聰明智慧的人就采納他的謀略,平常的人就使用他的力量,勇敢的人就利用他的威勢,怯懦的人就看重他謹慎的地方,沒有明顯表現出智、愚、勇、怯等現象的人,就善加利用。所以說,優秀的將領手下沒有棄才,明智的君主手下沒有棄士。
再次,人員要精當。“當須更並省官員,使得各當所任,則無為而治矣”(《貞觀政要·擇員》)。認為人員精簡並各當其職,這樣就能實現無為而治了。
在此基礎上,對人員的賞罰也是《貞觀政要》討論的重要主題。
正如日本學者山本七平所言,“《貞觀政要》的內容蘊含豐富的哲理,每一篇都能作為現代工商企業團體經營管理的圭臬,也可以作為企業最高經營者研究讀書管理哲學、檢討事業成敗的題材”。
四十八、武則天的管理手段有哪些
武則天是中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為了攫取權力,她苦心經營,甚至不惜離棄骨肉,名聲似乎不大好。然而如果拋卻了道德層麵的虛霧,客觀地審視這位女強人,平心而論,她是一個高明的皇帝和領導者。
首先,武則天選拔人才不拘一格,寬進嚴出。武則天通過各種途徑扶植庶族地主官僚,從中搜羅更多的有用之才。為此,她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由朝廷派遣存撫使到全國各地尋訪薦舉可用的人才,經由存撫使薦舉的人員,無論有沒有才能,都加以試用,才高者試用為鳳閣(中書)舍人、給事中,稍差一點的試用為員外郎、侍禦史、補闕、拾遺、校書郎,官員試任製度從此開始。二是準許官吏和百姓自己推薦自己,此舉既可避免薦舉有所遺漏,也為平民百姓提供了平等的做官機會。三是進一步發展以鄉貢即由州縣保舉為主的科舉製度,不僅考試科目增多了,而目錄取人數也大為增加,平均每年錄取人數,比起唐太宗貞觀年間增加一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