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周易》中的戰略管理思維是什麼
《易經》是中國哲學、也可以說是東方哲學最古老的一部經典,有人稱其為東方文化的源頭。長期以來,它被尊為六經之首、三玄之冠,甚至被認為囊括天、地、人的一切知識,是古代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總彙。就其哲學的本意說,主要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要探尋人和社會存在的合理性根據;二是要探尋人和社會合理存在的可能性根據。”就其理論思維的意義說,上述兩層意思又可以歸結為一點:即天人之間的內在同一性的問題。
關於它的作者和寫作年代,眾說紛紜。舊說伏羲作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東漢馬融及唐孔穎達則指出,爻辭說的多是文王以後之事,認為文王演卦辭,周公演爻辭,對前說做了修正。但今人據《周易》所反映的史實、所表現的思想以及語言特點、與其他書的關係等分析,多認為是西周末年卜筮之官根據舊筮辭編撰而成。
作為占筮之書,《周易》在形式結構上比較特殊。全書分《經》《傳》兩部分。《經》以八卦兩兩相覆,得六十四卦。卦有六爻,爻分陰(——)、陽(——)。《經》文以“九”表示陽爻,以“六”表示陰爻。六爻的順序是從下往上數,依次是“初六、九二、九三、九四、六五、上六”。每卦包括卦畫、標題、卦辭、爻辭四部分。卦辭較簡單,一般作說明題義之用。爻辭是各卦內容的主要部分。每卦六爻,各爻一般依據內容的時間先後或邏輯層次安排。卦爻辭中又分筮辭與非筮辭兩類。筮辭是占筮的內容和占筮結果的記錄;非筮辭是作者的理論說明。非筮辭在全書中分量較少,但在表現作者的思想、主張方麵則很重要。
《周易》所反映的戰略管理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
(一)重視實踐的思維方式
《周易》總是先由卦象中得到具體物象,再從這些物象中引申出高卑,下濟、光明、盈虧、好惡等功能意義。中國哲學的實踐經驗主義正是源於此,它較少探求抽象本質,而傾向於實際的可感、可知的思維方式。
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是一項以行動為主體的活動,任何決策的製定必須以實踐的思維為基礎,任何決策的執行必須以務實的態度去完全,重實踐的務實思維模式是企業領導者們必需的素質。
(二)領導者的憂患意識
作為一本占筮之書,它的主要職能就是防患於未然。《易》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防患於未然,化險為夷,趨吉避凶。憂患意識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永久的命題即源於此。之後,有關這個命題的論述綿綿不絕。
在《周易》看來,防患於未然的關鍵在於個人主觀上的道德修養。《乾》卦九三爻辭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說君子白天進德修業,晚上反省憂慮,就不會有什麼災害臨到自己。可見,隻要自己修德謹慎,就能防患於未然之時。
當然,防患於未然也是一個具有實際可行的、能操作的具體技巧,這就是“早辨”。“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坤·文言》)。任何突發狀況都是由量的微變累積而成的,所以隻有極早察覺,“早辨”,才能夠免於禍患。
比爾·蓋茨有句名言說:“微軟距離倒閉永遠隻有18天”。當今社會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任何企業都必須麵臨這樣的困境:雖然今天可能有著獨家經營的優勢,但很快就會有更先進的科學技術、更先進的設備出現了。因此對於所有的企業管理者來講,樹立憂患意識,居安思危,高瞻遠矚,把握好前進的方向是其必備的素質。
(三)決策中的變通創新
“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不息”,“變動不居,唯變所適”,“爻者,言乎變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係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周易》這部書的核心就是宇宙事物是一個永恒的循環變通,所以外國人把《周易》稱為“變化之書”(Book of Change),正是抓住了《周易》的核心。
大自然的規律是任何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曆一個從萌芽到高潮到衰退這麼一個循環過程,無論是有生命的生物還是無生命的組織皆然。對於組織領導者來講,最大的責任就是盡可能長地保持組織的高潮期。要做到這點,《周易》的答案是“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