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文化成就偉業——國學智慧與管理(2)(1 / 3)

從此之後,慧能名聲大振,公開收徒傳教。不久來到韶州(今廣東韶關市一帶)曹溪,廣收徒眾,多創寺院,大力傳播他自己開創的佛教新學說。慧能佛學在思想體係和傳教方式上的特點,使其教派具有強烈的平民宗教色彩。他認為人人具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他把人人向往的極樂世界搬到每人的心中,同時又把修行的方式盡量簡化,革去了繁瑣的儀式。慧能的弟子法海把他平生授法、與弟子們問答及臨終時囑咐的話記錄下來,輯錄成書,奉為經典,稱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或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壇經》。壇是指慧能平時授法的法壇。慧能的門徒把慧能看得像佛一樣,他的法言就像佛經一樣,所以叫做《壇經》。中國僧人的著作被稱為“經”的,《壇經》是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慧能死後,其門徒傳授《壇經》,師師相承。若無《壇經》,即無稟受,就不被承認為南宗弟子。可見《壇經》在中國禪宗史上的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到了唐末五代時,慧能禪宗以外的佛教宗派相繼衰落,唯有五家七宗發展壯大,此後的佛教史幾乎變成了一部禪宗史了。唐代以後,禪宗思想繼續深刻影響著思想文化界,而以宋明理學中吸收的禪宗思想資料最為豐富和明顯。

在禪宗史上,慧能被列為東土六祖,來華傳播禪學的菩提達摩是中國禪宗初祖,達摩傳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慧能,所以慧能是中國禪宗的第六代祖師。但實際上直到弘忍一代,還隻有禪學,尚無禪宗。真正的禪宗是由慧能創立的,他是禪宗這一新宗派的教主,是禪宗始祖。

禪宗以重現本心為終極關懷。禪宗指出,世人由於迷己逐物,導致了“本來麵目”的失落。因此強調回歸於纖塵不染的生命源頭,不向外求、重視內在生命的禪悟,直下照見本心本性而回歸精神故裏,得大自在。禪宗認為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即本來的心、自然的心,也就是不受任何私欲障蔽的心。大道不可以有心求,也不可以無心得。要做到這一步功夫,必須在日用中落實。離開日用別求玄妙,則與禪道相遠。

禪宗以犀利的眼光,采用中國禪文化獨特的智慧,為眾多企業家實現一種超越。而企業家的修身決定企業的立意和發展。禪宗思想中的清心節製給經營一種張弛有度、進退自如的節奏感。清心可以讓重大決策擺脫情緒幹擾;寡欲可以避免放縱以規避風險;謙和可以培養愛心;節製會抑製非理智的盲目擴張。修養使生命有皈依感,鼓勵人們坦然麵對人生。在企業與個人全麵提升自我的今天,哲學與文化是這股力量的泉源。對於企業與個人來說,多一些禪宗智慧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財富》雜誌的專欄作家斯坦利·賓將宗教與管理聯係起來。斯坦利認為,公司隻憑理性化思維來管理是不夠的,成功的公司管理還必須輔之以宗教思想,例如佛教,隻有和宗教思想結合起來,才能實行有效的管理,達到預期目的。他從禪宗的角度,以輕鬆的口吻闡述在職業生涯中與公司高層的相處。禪宗講的多是修身養性的事,斯坦利用一種禪的態度來處理公司中上下級的關係,本身也是一種修煉。這種修煉能夠使人們把那些看似難以處理的事件化解於無形。

十、道家的精神氣質與企業人文精神的關係是什麼

道家的精神氣質就是通過道家的主要著作表現出來的東西,道家的主要著作是被稱為《南華真經》的《老子》和《莊子》。

馮友蘭先生認為道家分為三個階段:主張極端個人主義的楊朱、提出棄智寡欲的老子、闡明無知而知的莊子。楊朱的作品已經散佚,關於他的事跡和思想,先秦典籍隻有零星的記載。《老子》,又名《道德經》,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竹簡,則叫做《德道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論道,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起始,探討宇宙人生哲理;下篇論德,主要是討論社會和政治,是社會政治學。莊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他的著作有十萬餘言,大抵都是寓言,想象豐富,汪洋恣肆。魯迅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北大哲學係王博教授指出道家精神氣質的第一個特點是“玄通”,玄就是一種悠遠的意境,一種氣定神閑的境界。這種境界中,講究靈動和變化不拘,不僵化,不固守於某一個東西,一直是與時俱進。道家的與時俱進並不是毫無保留的拋棄過去,而是有一個根本,就是返本開心,沒有根底就沒有方向。道家的靈活和靈活不僵化有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不動心,他有根,他有根才可以靈活而不僵化。也就是說他在任何的時候任何的地點都可以保持某一種可以保持的心態。道家精神是一種智者的精神,一定不是仁者的精神,這種智者不僅僅是對外部世界的了解,而且還有對自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