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古老文明煥青春——管理者為什麼要了解國學(3)(3 / 3)

其實,國學對管理者而言不應隻是無奈之下的選擇。國學中許多內容不但能夠幫助企業家解決現實的安全問題,也能彌補西式管理中的弊端。係統化的組織運作模式帶來的高效率背後也有深刻的危機。個人成為企業組織的一個部件,人本身的價值和個性被組織磨平。個人對企業的認同、特殊人才的創造性也會在組織化運作中被忽略,而這些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所謂中國式管理正是看到西式管理的弊端,提出以人為本的管理手段,以期突破企業發展瓶頸。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教授指出“我的思考是我相信,中國古代政府的管理體製和方法一定有許多可供今天的企業管理者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我們不能隻從國外引進管理知識,我們必須發掘中國古人的管理智慧,不僅要洋為中用,而且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北京大學國學培訓班的成功,說明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家已經意識到中國固有的價值體係和管理智慧並沒有過時,隻要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的結合點,既能弘揚國學,企業家也能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廣州日報》2006年4月26日《“國學”也能速成?》一文分析國學短期培訓班報道升溫的現象。據報道,今年以來,廣州、深圳一下子冒出了四五家“國學”培訓機構,講述易經在企業經營管理中應用的國學班,3天收費3800元。而即將在廣州開辦的另一家國學班,24天課程收費則高達28000元,比目前高校的經濟管理研修班的學費要高很多(後者一年半的課程收費3萬元左右)。目前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國學”培訓班正在中國企業家內部流行。到參加國學培訓班學習的企業家大部分在30歲~40歲左右,有大學本科以上的學曆,個別老板曾經學了MBA或EMBA。而一些老總甚至提出要為他們的員工“訂購”以易學為主的國學課程。

青睞國學市場的經營機構漸多,人們的關注度也漸高。最主要的原因是:企業家有需求。“我在困惑中尋找出路。”某國學班的一位學員朱先生對媒體這樣說。朱先生是一家建築谘詢公司的董事長,前兩年他在清華大學讀了工商管理研修班,後來又在北大讀哲學。他說:“當我們取得一定財富的時候,各方麵都到了一個瓶頸,比如,在整個社會轉型期如何調整企業方向,如何建設企業文化,讓員工有凝聚力,這是我一直很迷惑的問題,希望能在國學班裏找到答案。”

企業發展,歸根結底要看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具體說就是文明化的個人,即管理者自身的素質。朱自清在《經典常談》中說:“在中等以上的教育裏,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閱讀經典可以提高人的品位,養成深厚的文化底蘊,提高人的心智。這些對一個高明的管理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養。

TCL總裁李東生說:“20年前,中國企業家不看西方管理的書籍,那是無知;20年後還在看西方管理書籍,那就是無能了。”管理需要一種開放性的思維,管理者不但應該從西方管理學書籍中獲得現代管理的新知,也要從本土曆史文化中汲取養料。全球化必須兼顧本土化,中國的管理者麵對的人群絕大多數是生活在這片土地,受本土文化薰養的中國人,如果沒有相應的文化底蘊,怎麼能夠應對因文化或思維差異導致的管理問題呢?學過西方現代管理的人士,加上國學的滋養,將現代化管理與本土文化思維結合,必能在管理中張弛有度,遊刃有餘,達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更高境界。

說到底管理是關於人的學問和技巧,宋代大儒陸九淵說“心同理同”,意思是不管社會怎麼變化,人性中仍有許多不變的內容。西方管理學能夠使管理者獲得管理的經驗與方法,學習國學則不但可以豐富管理者的知識儲備,還能使管理者站在更高的山頂,看得更遠,考慮問題也會更為深入。中國曆史悠久,保存的文獻浩如煙海,其中許多經典故事和智慧可以為管理者提供借鑒作用。

管理者以史為鑒,方能明得失,規避風險;企業家體悟生命智慧,方能放眼量,籌劃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