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呐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曆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魯迅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都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梁啟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別署飲冰子、飲冰室主人、哀時客、中國之新民等。廣東新會人。梁啟超12歲中秀才,17歲中舉,次年訪康有為,被這位今文經學大師所折服,入康有為門下,自稱“生平知有學自茲始”。1989年與康有為等人發起戊戌變法,失敗後,出亡日本。其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學貫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著。
梁啟超在文學創作上亦有多方麵成就:散文、詩歌、小說、戲曲及翻譯文學方麵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政論文影響最大。梁啟超以其“筆鋒常帶感情”的政論文開創近代報刊體文章先河,被譽為近代報界的巨擘。
蔡元培(1868年~1940年),字鶴卿、孑民,號孑農,紹興山陰(今越城區)人,晚清進士。民國元年(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采用西方教育製度,廢止祀孔讀經,實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1917年冬任北京大學校長,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措施,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名炳麟,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1897年任《時務報》撰述,因參加維新運動被通緝,流亡日本。1900年剪辮發,立誌革命。1906年參加同盟會,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與改良派展開論戰。1917年以後,在蘇州設章氏國學講習會,以講學為業。章太炎在文學、曆史學、語言學等方麵,均有很高的成就,但文字古奧難解。一生著作頗多,約有400餘萬字。著述除刊入《章氏叢書》《續編》外,遺稿又刊入《章氏叢書三編》。
陳寅恪(1890年~1969年),義寧(今修水縣)人。少時在南京家塾就讀,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從小就能背誦十三經,廣泛閱讀經、史、哲學典籍。1902年,陳寅恪東渡日本,入日本巢鴨弘文學院。1910年~1925年先後兩度遊學於歐美,卻未取得一張文憑。1925年,陳寅恪回國,次年與梁啟超、王國維等一同被清華國學院聘為導師。陳寅恪在佛經翻譯、校勘、解釋、音韻學、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淵源、府兵製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領域均有重要發現,是當時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博學而有見識的史學家。1938年,日本史學權威白鳥庫吉研究中亞史遇到疑難問題,向德、奧知名學者求助,未能解決,向陳寅恪請教後,終得到滿意解答。解放前夕,他到廣州,任教於廣州嶺南大學(即後來的中山大學)。陳寅恪晚年在目盲臏足的情況下,完成巨著《柳如是別傳》。尤為難得的是陳寅恪在政治高壓下仍表現出一個知識分子的氣節,堅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的信念。
郭沫若(1892年~1978年),原名郭開貞,生於四川樂山沙灣,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槃》《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鬱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曆史劇《王昭君》《聶瑩》《卓文君》。1930年到1938年間創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曆史劇。他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詩歌等。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一、二、三屆主席,並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等職。代表作品有《新華頌》《東風集》《蔡文姬》《武則天》《李白與杜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