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領導是團隊管理的核心(1 / 3)

)第一節 全盤思考,領導要有大局觀

荀子說:“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一個角落不能代表全體。所以領導者要為自己樹立整體觀,不能強調某一種導向,以免走入一隅。領導者若想在內心形成這種管理整體的概念,就應該以理念導向來統合各種導向。理念導向,就是以管理大道來引領管理,它們是全麵的、整合的,是不可分割的。

三國分分合合:把握大局才能正確決策

《三國演義》第一回,劈頭便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告訴我們一個十分重要的道理:一切都事在人為。分久了,人心想著要合,天下就統一了;合久了,產生很多矛盾,彼此不能協調,人心急著要分,天下就分裂了。看起來是自然的趨勢,我們稱之為天意;但實際上是人為的,取決於人心。戰國末期七國紛爭,弄得民不聊生,百姓盼望早日統一,所以並入於秦。秦朝滅亡引起楚漢紛爭,又造成西漢的統一。三國時期天下大亂,三國鼎立,卻暗示著最後也會統一。

最重要的是:合的時候要避免分的因素,而分的時候,應該製造合的氣氛。合久必分,表示合的時候,已經種下很多分的因素,日積月累,終於爆發為分的局麵。分久必合,同樣表示分的時候,必須產生很多合的緣由,才會在時機成熟時統合在一起。而這種種,都在於人為。所以人心的變化才是至關重要的。《三國演義》開始於公元184年,當時人心思亂,盜賊蜂起。各地爆發的黃巾起義,打擊了東漢王朝,這才產生後來很多曲折的故事。

我們從中國的曆史來看,百姓渴望統一遠大於分裂。這和西方曆史的分大於合呈現出不一樣的心態,也影響了東西不同文化對事物的不同理解。

在古老中國,農民發展出一套農業灌溉係統。大家必須和睦相處,以便共同用心,並且確保沒有人動歪腦筋搞鬼。西方文化則根植於希臘,希臘人有較多的自由經營農地、種植葡萄和橄欖,就像個別商人那樣,可以獨自完成任務。因此,凡事以個人為主,隨時保持競爭的心態。東方人多,社會互動比較複雜,必須更加注意別人的反應。西方人少,社會互動相對單純,所以個體性強。甚至於日常生活、觀念和態度也不一樣。譬如吃飯,中國人是把所有的菜肴放在桌上,多個人坐在一起,各取所需。西方人則每人一份,就算坐在同一桌,也是各吃各的,互不幹擾。分合之間的選擇,東西方顯然有差異。

但是,分了以後要合,往往會訴諸武力。換句話說,打到統一為止。而合了之後要分,好像也是非打不可。打來打去,倒黴的是老百姓,老百姓跟著打,卻不知道為什麼打。三國時代,由於王室不振,中央弱得控製不了地方勢力。如果以西方的觀點,這種情況下,幹脆各自獨立也就算了。但是在中國人看來,獨立就是叛亂,非加以剿滅不可。誰出麵剿滅叛亂誰就是保護皇室朝廷,正氣凜然。在這種情況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特別高漲。中華民族得以凝聚、同化、生存、發展,其實有賴於這種合的精神力量。

時至今日,我們應該明白,合才是常,而分則是變。全球化表示人類即將趨於統合,國際化代表世界將會有某種程度的統一。從時勢的演化來推論,現在正是合的時期。因為科技發展,毀滅性的武器太過厲害,人類已經沒有了戰爭的本錢,鑒於此,人心思合,朝統一的方向而努力!

領導力箴言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有言:“道可道,非常道。”中國式的領導經營理念綜合起來就是一個“道”字。道是對應著時在變的,而且有“常道”,就有“非常道”,我們所看到的往往都是“非常道”。“常道”在人腦海裏,是看不見的。如果一個領導連“常道”都沒有,也看不清時局的變化,就和基層員工一樣,整天坐在那裏,那就叫隨著潮流起起伏伏,是沒什麼了不起的。事實上,一個領導趕不上時代的潮流,摸不清時局的脈搏,是不能前進的。如果一個領導者隻會隨波逐流,那他早晚也會被這個時代淘汰。

“道”字就好比一個大局,一時間很難看清楚。在時代潮流中,領導者一方麵要順應市場,應對萬變;另一方麵也要根據變幻莫測的時局,開拓新局麵。因此,看清大道時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必然規律,順時而動,隨需而變,作出正確的分析和決策,是領導者必不可少的大局觀念。

劉備信水鏡:頭腦清醒才能抓住機會

人的一生當中,總有某些轉折點,表示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如果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把握時機,調整方向,做好合理的調整,那就叫作幸運。劉備的一生,桃園三結義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遇見水鏡先生,又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在荊州的時候,劉備接到情報,知道蔡瑁設計害他,當時東、南、北三個方向都有軍馬把守,隻有西門可以逃走。他趕緊拉著的盧馬,飛身上馬,加鞭而出。行不多遠,一條大溪攔住去路,而蔡瑁已經引軍從後麵趕來。在前有檀溪、後有追兵的危急情況下,劉備躍馬檀溪,死裏逃生。

在正常的情況下,的盧馬不可能飛躍檀溪。但在情急之下,此馬竟然如有神助,幫助主人逃過一劫。驚魂甫定中,劉備看到了騎牛的牧童,聽到了短笛的聲音。牧童騎牛吹笛子,在鄉村是常態,劉備卻感歎道“吾不如也”,這是他當時的心情產生的反應。牧童認識劉備,使劉備大為吃驚,又因為在受驚的狀態下,所以劉備有種受寵若驚的感覺。後來牧童說他之所以認識劉備,是因為他師父水鏡先生說劉備是個英雄,於是,他帶劉備去見水鏡先生。劉備跟著牧童去見水鏡先生的時候,聽見了優美的琴聲。水鏡先生正在彈琴,劉備不讓人通報站在外麵專心聽琴,水鏡先生忽然停止彈琴,走了出來,說是從琴聲中知道有英雄來訪。這是不是故弄玄虛?誰也不知道。水鏡先生當然有很高的修養,甚至也能夠未卜先知。此時此地的劉備更容易相信水鏡先生的話,這也是由於心理上的期待。

水鏡先生把握難得的機會,告訴劉備,應該趕快向奇才求助,才能成就大業;並且向劉備推薦了臥龍、鳳雛,使劉備一改以往的觀念,誠心誠意地尋求高人輔助。桃園三結義後,劉、關、張三人結成誌同道合的聯盟。劉備有了武將卻尚沒有主持大局、統籌謀劃的軍師,所以當水鏡先生向他推薦臥龍和鳳雛的時候,他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

這是劉備集團發展壯大的正確方向。劉備明晰了正確的方向,最後終於請出了諸葛亮,所以說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轉折點。作為領導者,劉備在剛剛經過生死大劫後能夠冷靜下來,保持清醒的頭腦,聽取、接受他人的意見,明晰正確的方向,這是難能可貴的。

劉備為人謙虛,很低調,這是他能夠領導眾多強將人才的關鍵一點。一個有成見、有主見的人,是不容易學到東西的。隻有把腦袋放空,腦海空空的時候,才能裝進新的東西。領導不固執,便會十分謙虛地請教有關專家的意見,以冷靜的態度,依據安人的目標,來達成正確而有效的決策。

領導力箴言

領導必須先有清醒的頭腦,才能在現代的環境中,找出合乎自己要求的管理大道。頭腦不清楚,再明確、再具體的管理製度和方法都會被用得淩亂而模糊。頭腦清楚,再虛的近乎空洞的管理大“道”,也會看得透徹,自成明顯的係統。同樣一句話,頭腦清醒的人,一下就聽懂了,覺得很簡單明了;頭腦不清醒的人,怎麼聽也聽不懂,那你有什麼辦法?此外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內容,那就是領導最好能夠時刻保持一種自我歸零的狀態,以便自己可以時刻站在從頭出發的起點上。領導隻有先把自己放空,才能將別人最正確的東西聽進去,做下去。

)第二節 統籌全麵,領導要明確團隊理念

諸葛亮細解隆中對策:理念導向是管理大道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而諸葛亮早在未出山之前,就從戰略上,對全局做了十分深入的研究,並已做好了天下布局的計劃。因此,諸葛亮才會在跟劉備分析當時的形勢,以及站在劉備的立場,為他作出未來的整體規劃時,能一下說到劉備心裏,使他自然而然地接受自己的建議。因為他們對談的地點在隆中,所以大家都稱諸葛亮的這些建議為隆中對策。

諸葛亮首先指出:曹操打敗袁紹之後,已經擁有百萬軍隊,又挾天子以令諸侯,不適合與他正麵衝突。

接著說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地勢險要而民心歸附,可以與他合作,也很難搶他們的地盤。

然後才針對劉備說有一塊土地,好像是上天特別留下來給他使用的。那就是荊州和益州,領域也不小。

劉備雖然胸懷大誌,卻對天下大勢並不十分了解。剛開始他以為曹操打不得,孫權不能打,自己已經毫無希望,不免有一些傷感。忽然聽到還有荊州和益州,不覺眼前一亮,連忙請教如果這樣的話,要怎樣規劃才有發展。

諸葛亮暫停一下,想知道劉備的反應如何。若是劉備隻想擁有荊、益兩州,造成三國鼎立,便餘願已足,他實在沒有必要下山,做這種沒有意義的事情。三分天下,隻是一種手段、一個過程,不應該是目標。幸好劉備也這樣想,諸葛亮才提出三國鼎立之後的遠程規劃,主要有兩點。

第一,聯吳抗曹,這是基本策略,不能輕易改變。

第二,待時機成熟,分東、西兩路北伐。東路由荊州出發、西路由益州出發,使曹操不得不分散兵力。如果孫權再加兵支援,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才是遠程的目標。

在短短幾分鍾之內,諸葛亮把曹操和孫權的勢力和地盤,進行了明確地歸納,指出荊州和益州才是劉備的用武之地。三分天下,曹操靠天時,孫權占地利,劉備必須善用人和。說得完整具體,劉備非常興奮,隻提出了一點疑問:荊州劉表、益州劉璋,說起來都是漢室宗親,他怎麼忍心搶奪這些地方?諸葛亮三言兩語就把這個問題說得十分透徹,這讓劉備更加安心。

如果不能在三五分鍾之內把一件事情說清楚,就表示對於事情的根本還不能充分掌握,這時候說來說去,也隻是在枝枝節節上麵兜圈子。再複雜的事情,也要在三五分鍾之內說明白,才顯得抓住了根本,有充分的把握。諸葛亮若是囉囉唆唆,講個沒完沒了,恐怕劉備也聽不進去。說不定敷衍一下,客套邀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一客氣,也就不勉強。三顧茅廬的結局,就成為空歡喜一場。

預測未來,隻可以說出大方向,不適合涉及細節。因為變數太多,過程很可能難以預料,說多了反而不準。但是大方向不會改變,隻要看得準,說出來就不會錯,便是料事如神。隆中對策把今後天下的大方向說得十分明確。劉備是局中人,心裏更明白,諸葛亮所說的,勢在必行。隻是以往自己進退無據,才浪費了這麼多時間。諸葛亮帶著完整的戰略,又與劉備事先建立共識,準備妥當,又在劉備誠意相邀的禮遇下出山,可以說是戲未上演先轟動!

領導力箴言

一個領導者要對管理有整體的概念,並以理念導向來統合各種導向。理念導向,就是以管理大道來引領管理,它們是全麵的、整合的,是不可分割的。縱觀大局,倘若領導者可以將理念導向作為自己管理行動的基石,那必然會在不久的將來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

劉備能夠率領蜀漢集團,取得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的霸業,離不開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戰略分析和大局統籌。可惜後來基本策略有所改變,後半段的規劃更是無法完成。但樹立一個整體的戰略理念,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領導者必須先定關係全局的戰略方針,將未來整個行動的大方向了然於心,才能更好地運籌帷幄,統掌全局。

赤壁之戰:有大智慧是領導者必備

赤壁之戰,對劉備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倘若孫權降曹,劉備很快就會被曹操消滅。就算孫劉聯合起來,要戰勝曹操,又談何容易?因此諸葛亮不得不裝神弄鬼,竭盡所能,務求聯吳成功。赤壁勝曹,奠定了劉備之後發展的基礎。

實際上,當時的劉備由於關羽斬顏良,不得不向袁紹獻計南連劉表,借故離開袁紹,趕忙投靠荊州。劉表對劉備,表麵上很客氣,還說要把荊州讓給劉備,內心則十分猜疑,對劉備很不放心。曹操聽說劉備屯兵新野,便出師南征。這時候劉表已死,次子劉琮繼位,索性歸順了曹操。劉備且戰且退,兵微將寡,已經是十分危急。可以說生死存亡,就在赤壁這一戰役。

果然不出諸葛亮所料,曹操一再上當,百萬雄兵頃刻化為灰燼。劉備趁機占領南郡、長沙、零陵、桂陽等地,總算有了一些地盤,勉強稱得上鼎足而立,三分天下。但是,和曹操、孫權相比,仍然是最為弱小的勢力。就算如此,畢竟順利完成了隆中對策的第一步。對劉備來說,可以說是有生以來首次站穩腳跟。

我們常說人有旦夕禍福,劉備這次喜出望外,更能充分體會這種感覺。不過事在人為,如果不是諸葛亮竭盡心力,豈能有這樣的成果?以人為本的中華文化可貴處即在於有人才有事。

如果說官渡之戰,使曹操以寡勝眾,氣勢大增。那麼赤壁之戰,劉備同樣以寡勝眾,大增氣勢。赤壁之戰比官渡之戰的作用更加重大,從此天下三分。作為一個領導者,在作出決策之前,一定要廣泛地搜集意見,一旦決策既定,就要果斷堅決,勇往直前。雖然可以邊做邊調整,但方向應是不能變的,目標堅定,隻是包容各種變數,隨著需要而改變,絕非猶豫不定,躊躇不決。

領導力箴言

領導者的素質,主要在於大智大慧。大智指“具有解決決策問題的知識”,而大慧則指“能夠聰敏地看清事實的真相以及相關的德行”。兩者合在一起,成為我們常說的“道”。荀子在《天論篇》中明白指出:“萬物為道一偏,一物為萬物一偏,愚者為一物一偏,而自以為知道,無知也。”其意為萬物者都不過是道的一偏,一物更是萬物的一偏。而愚者所見,又是一物的一偏,這時候如果認為自己是知道的,那就是一無所知了。道是大智,應該把所有事物合在一起看,合在一起想。

可惜像慎子、老子、墨子、宋子這些已經十分了不起的人,有時候還會陷入一偏之見。荀子說:“慎子有見於後,無見於先;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墨子有見於齊,無見於畸;宋子有見於少,無見於多。”慎子即慎到,主張隨後而不必爭先,因為他隻看到後的一麵,卻沒有看見先的一麵。老子提倡守柔,不敢為天下先,隻看到屈的一麵,忽略了伸的一麵。墨子兼愛,沒有尊卑的差等,顯然隻看到齊的一麵,沒有注意到畸而不齊的一麵。宋子即宋鈃,隻見到欲少的一麵,忽視欲多的一麵。荀子批評有後無先,則群眾無門路可循;有屈無伸,則貴賤無所分別;有齊無畸,則政令無從施行;有少無多,則群眾無由成化。這些都是自以為是而不知曉更有大道的存在。他在《解蔽篇》中提出“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的觀念,認為道雖有體有常,卻其變難盡,這些一麵之見,不過代表道的一偏、一隅,不足以涵蓋道的整體;持有一偏之見,便成為曲知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