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積極“抱怨”
人生
作者:九州
有這樣一個故事:某公司董事長為了重整公司事務,許諾自己將早到晚回。有一次,他因看報表而忘了時間,為了不遲到,在路上超速駕駛,結果被警察開了罰單,最後還是遲到了。這位董事長憤怒之極,回到辦公室時,他將銷售經理叫到辦公室訓斥一番。銷售經理挨訓之後,氣急敗壞地走出董事長辦公室,將秘書叫到自己辦公室挑剔了一番。秘書無緣無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氣,就故意找接線員的茬兒。接線員垂頭喪氣地回到家,對著自己的兒子大發雷霆。兒子莫名其妙地被痛斥之後,也很惱火,便狠狠踢了家裏的貓一腳。
沒錯,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人的不滿情緒和抱怨,會在社會關係的鏈條上由強至弱依次傳遞,而弱者會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這樣的橋段,時常都在上演。向他人發牢騷和抱怨,通常被看做是有損職業形象的。但事實上,管理好你的情緒,並且正確地發出抱怨,不僅不會影響你的領導力,還可以是另一種有效溝通的方式。
引發他人共鳴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曆: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如何開始熟絡起來?往往是因為有共鳴。而這種共鳴,往往來自共同有過或正在經曆相似的遭遇、情境、情緒感受等。正像女人聚在一起,談起孩子教育、婆媳關係,就有訴不盡的苦楚和話題。
心理學家說:“人們往往把抱怨作為與人開始交流的最有效手段。人們之所以愛從負麵的角度切入話題,是因為負麵的角度比正麵的角度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鳴,從而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多數人都或多或少有“習慣性抱怨”的傾向:空氣汙染嚴重、道路擁堵、物價飛漲、工作壓力大……
抱怨不僅將你與其他遇到同樣情況的人聯係起來,獲得溫暖和安慰,而且還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它是印象管理的有效工具,有助於讓別人更深入地了解你。當同事向你抱怨自己太忙了,總是有一堆事情在等著他時,他實際上是在主動影響你對他的印象——他在工作中是個重要、有價值的人。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心理健康而自信的人,更傾向於運用抱怨作為印象管理的工具。他們擅長利用抱怨增加自己的自信,他們相信抱怨能改變現狀。而對於缺乏自信的人來說,抱怨反而讓他們坐立不安,他們會覺得這是在給自己惹麻煩!
不要一提抱怨,就認為它一定是“怨婦”般的無盡嘮叨,掌握好強度和量,會起到比溝通、建議更好的效果。這是因為,帶有情緒的溝通會更讓人印象深刻。
明確抱怨的目的
抱怨還有一種強大的功能,就是會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是實用型戰術。有目的性的抱怨,與碎嘴嘮叨,兩者看似區別不大,其效果卻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