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左右抱怨,而非被左右(2 / 2)

解讀抱怨的潛台詞

每個人都在組織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比較。而一旦發現自己處於劣勢,人們就會產生不滿情緒乃至抱怨。社會學家的研究表明,人的不滿情緒主要根源於“相對剝奪”感。它不是與某一絕對或永恒的標準相比較的,而是與某一變量相比,因此這種剝奪是相對的。這個變量可以是其他人、其他群體,也可以是自己的過去。有時,即使某一群體本身的處境已有所改善,但如果改善的程度低於其他參照群體的改善程度,也會產生相對剝奪感。

如果無法消除這種負麵心理感覺,而是逐漸積累,便很容易外化為不滿、抱負或違法行為,甚至發展為群體性事件。

尤其是,當個人或者群體意識到自己不具有某種資源,卻發現他人或其他群體具有,並且自己期望擁有,同時這種期望是很合理的時候,抱怨自然而生。作為管理者,如果可以找到員工的這個需求點,同時給予滿足,那麼抱怨自然會減少很多。

比如,人有一個心態,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公。在團隊內,是否能讓員工感覺到相對公平和透明,便與抱怨情緒直接相關。

不止關注愛哭的孩子

有的管理者認為,多關注抱怨的員工會更有利於團隊健康。事實上,如果將愛抱怨者視做會哭的孩子,那麼一定是因為他嚐到了有奶吃的甜頭。聰明的管理者,一定不會隻去哄會哭的孩子,而是想方設法讓不哭的孩子有奶吃。

如果你的團隊有抱怨之聲,不要緊張。

首先,承認抱怨不可避免。抱怨有時隻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沒有實質性的含義。抱怨者通常都是希望可以把事情做好,而在努力想辦法的過程中運用抱怨釋放自我壓力。

其次,了解抱怨的實質是什麼。為什麼稱之為抱怨,而不是建議?這是因為抱怨通常是看似不重要的事。但事實上,這種情緒的背後反映出來的可能是整個係統的問題。聰明的管理者,會營造公開討論的氛圍,每隔一段時間,便組織一個頭腦風暴式的建議會。公開討論,會讓人更理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釋放情緒垃圾。

第三,讓抱怨者拿出方案。抱怨者通常是“不負責任”的,他們隻負責提出問題、搞亂氣氛,卻永遠給不出答案。此時,管理者要告訴員工,如果你有好的改進方案,那麼盡可以抱怨。否則,請想好了再說。

第四,以團隊目標為重。有一句話說“聽拉拉蛄叫,你還不種地了嗎?”意思是說:不要被外界因素擾亂你的目標,該做的事情還是要按計劃努力去做好。如果你聽到了抱怨,也無須過於擔心,考量一下它是否能成為影響團隊目標的幹擾因素。如果是,就積極解決它;反之,則可以不去理會。不要太擔心你團隊成員的判斷力,成熟的職場人不會輕易被別人的情緒左右。

責任編輯:子 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