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進步,創新已經成了每個企業的管理者所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企業不得不創新,但是創新要記住一句話:隻有20%的創新是成功的,80%都是失敗的。由此可見,創新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一定要小心,不要一味強調“變”,結果最後血本無歸。管理者不可以為了求新而求新,一定要合理地求新,進行必要的創新,這才是正確的,這就要求企業一定要降低風險。
21世紀的企業提倡的是管理合理化,這是全球發展的大環境所決定的。創新就是改變,企業要創新,那麼這種改變就需要慢慢調整,而不是急轉直下,否則會讓他人無法適應。任何的調整都要隨著時空改變,對企業來說,創新前一定要明確自己企業的特殊性,即自己企業不同於其他企業的特殊氛圍,不能說變就變,一旦變得失去了特性,大家就無法配合創新了。所以有的專家提出“避險第一,贏利第二”,這不失為經驗之談。
商鞅變法雖然到最後是成功的,但它卻是以商鞅的犧牲為代價,對於企業來說,這樣的創新是不值得的。
《韓非子》中曾記載:秦孝公支持商鞅變法。太子藏匿一犯罪王族,依法應該同處死罪。商鞅接受妥協,以太子的老師及侍衛長頂罪,分別削鼻及刺青。孝公去世,太子繼位,商鞅被捕處死。
所謂變法即為創新,商鞅變法是個非常著名的故事。任何創新一定要有人支持,商鞅變法的支持者是秦孝公。商鞅製定的法律是很嚴格的,任何人隻要藏匿罪犯就同犯死罪,太子依法本應該被處死,可是因為犯法者是太子,所以即使是商鞅,也接受了妥協,以太子的老師和侍衛長來頂罪。結果等到秦孝公去世,太子繼位,商鞅也因為這件事被處死,也就是所謂的做法自斃。
從客觀上來講,商鞅一心一意想把秦國治理好,他沒有私心,但是最後卻落得如此下場。以管理學的眼光來看,商鞅的犧牲並不值得,因為這種犧牲很愚昧。領導創新要站在不變的立場來變,才會降低風險;一個人為了變而變,就會很麻煩。要知道任何創新都要有資金、人才的支持,還要有市場的需要,最後還不能缺少上級的支持。
所以我們說:領導創新的最高智慧就是以不變應萬變。這是全世界最高的管理智慧,但它所強調的實際上是變,而不是不變。中國人曆來推崇《易經》,那裏麵有兩個重要觀念:一個叫不易,一個叫變易。後來又從中演變出第三個概念——簡易。這三種觀念深藏在中國人的腦海裏:中國人做事情簡單明了,不拖泥帶水,這就體現了“簡易”;不易不是不變,而是變得比較慢;變易則是變得比較快。
每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都應該具備創新的習慣,但更需要注重創新的安全性,避免風險的產生,充分發揮人員潛力,適當地應變,合理地創新。創新是必然,但並不一定要以“商鞅”的死來作為代價,隻有合理的創新才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