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司提拔善於溝通的人。人與人交往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溝通,在公司無論是哪種人際關係都需要溝通。良好的溝通能力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上司不欣賞生性孤僻的下屬。上司希望他的下屬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充分理解對方,不與別人針鋒相對。在相互交流中,能有足夠的耐心去聆聽對方的觀點和想法,做到互相尊重。
(4)能夠獨擋一麵,也是上司最需要的。在一個單位,上司不光是要分享成功,而且還要承擔更重要的責任。如果你能替上司分擔一些責任,能夠替上司多做一些工作,並且做得非常出色,上司就一定會給你升職或加薪的機會。
了解了上司的內心世界,就好像打開了一扇通往晉升之路的門,你要客觀行事,冷靜觀察仔細分析思考,以自己的能力、真誠和業績成為一個為上司所賞識的人。
4.善於為上級解決急待解決的問題
“領導警語”
有些事絕對不能辦,但上司或許要辦;有些事非幹不可,但上司或許認為難以辦理。如果做下屬的確實有些獨到見解,必須切實向上司報告,即使遭到嗬斥,也不必計較。等到上司怒氣平息之後,再次重申自己的見解,上司也肯定不會始終固執己見。像這樣處理過一、二件事後,就可能獲得上司的信任。如果胸無定見,隨聲附和,曲意逢迎,即使當時能得到上司的歡心,但最終將遭到鄙棄,望謹慎行事,不要做後一種人。(事有斷不可行而上司或行之,有必當行而上司或難之。苟確有所見,必須切實稟陳,即遭嗬斥,亦所勿計。待其怒息,再申前說,上司亦斷無始終固執者。如此經理一、二事,庶幾足以見信。倘依阿逢迎,雖見好目前,終必為所鄙薄,慎毋蹈之。)
——《牧令書輯要·事上》
在上級麵前,領導者最終還要靠本事說話——別人想不到的辦法你想到了,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你解決了,你對於勵精圖治、想有所作為的君主來說就是一塊天下至寶,他不信任才怪。
戰國時期,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在魏國實施改革。李悝不負重托,立即著手起草文告,頒布國內各地,實行農業改革。為了增強改革實效,他經常親率官員驅車奔行於各地農村基層,進行督導、檢查。幾年下來,國內糧食產量逐年遞增,農民過上了比較安定的生活,國庫的收入也大大提高。在改革過程中,李悝發現了一個問題,即糧食價格對農民生產積極性有很大影響。糧食多了,糧價太低,使農民的積極性逐漸消失。用糧的也不愛惜糧食,糧食產量又下降了。遇到荒年、饑年,糧價昂貴,一般百姓買不起,沒有糧食吃,隻得四處流浪。於是,李悝又奏請魏文侯,實行“平糴法”,即把豐年和饑年各分三等:豐年分大熟、中熟、小熟;饑年分大饑、中饑、小饑。按照年成好壞,確定應納稅額和農民自留糧的數額,然後由國家平價收購。到荒年饑年時,再由國家平價賣出。這樣,好年景糧食大豐收,也不會再出現糧賤傷農的情況;遇到水旱災荒的年頭,也不致糧價昂貴,百姓買不起糧食。由於國家平價收購賣出,市場上糧價一直穩定,百姓不饑不寒,生活安定,國家賦稅收入也有了相應保證。
在李悝的操持下,魏國實行“盡地力之效”和“平糴法”長達10年之久,魏國人民果然日益富裕。老百姓紛紛稱讚魏文侯用人有方,稱李悝是位好“管家”。
在實行經濟改革的同時,李悝為了招徠四方人才,又大刀闊斧地進行政治改革。針對世襲祿位製度的種種弊端,李悝幹脆廢除了這種製度,推行“食有勞,祿有力,使有能,賞必行,罪必當”等一係列措施,按功勞大小,對國家貢獻多少授予職位和爵祿。具體規定:不論貴族還是平民,隻要有治國安邦的才能,都可以在朝廷做官,領到應得的俸祿;不論什麼人,一律按照功勞大小安排職務;官員各司其職,有功者賞,有罪者罰,不準徇私;凡無功而又作威作福者,即使是貴族也必須取消其爵位和俸祿,由於執行了公允、平等和獎懲分明的原則,李悝的政治改革獲得了巨大成功,不僅提高了國家機構的辦事效率和人員素質,還極大地吸納了各方人才,調動了舉國上下勵精圖治的積極性。
李悝並不就此止步,為了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和維護改革成果,又在法律領域大展拳腳。他根據魏國的具體情況,參照以往的律令,吸收了各國法令中可取的部分,製定了一部新法典,即《法經》。這是我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其內容分《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六部分。頭兩篇是《盜法》和《賊法》,分別對“盜”、“賊”的含義做了具體規定;《囚法》和《捕法》具體規定了懲治“盜”、“賊”的各種辦法;《雜法》是關於盜取兵符、官印以及貪汙等違法行為的懲治規定;《具法》是對量刑輕重的諸項規定。這部法典頒布實施後,對維護國家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後來。這部《法經》被李悝的學生商鞅帶到秦國,對秦國變法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這部法典充分反映和代表了統治階級的意誌,從而成為後來曆代封建統治者奉行的法典藍本。
李悝深知,一個國家要富強,在各國中生存發展甚至稱霸,僅發展經濟、改良政治是不夠的,還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眼見魏國軍力不強、將士素質不高,李悝想進行改革,但自己在這方麵並不在行,怎麼辦呢?李悝忽然眼睛一亮,何不請吳起幫忙呢?這位衛國出生的年輕人有雄才大略,尤其擅長打仗。記得當年他來魏國時,自己還曾助他一臂之力。當時,魏文侯問自己吳起如何,自己極力推薦道:“吳起這個人雖然貪名好色,但在用兵方麵,即使大軍事家司馬穰苴也比不上他。”魏文侯遂用他為大將,派他攻打秦國。吳起不負重望,很快就攻下了5座城市。由於戰功卓著,吳起後來又經翟璜推薦擔任了西河太守。想到這裏,李悝不禁笑了。於是,他派人找來吳起,共商軍事改革的大事。在吳起的幫助下,李悝的軍事改革又在魏國拉開了帷幕。
李悝的軍事改革,除注重改善官兵關係外,其目的就是建立一支能征善戰的常備軍。為此,李悝對軍士製定了嚴格的挑選標準:身穿三甲(上身甲、股甲、脛甲),肩負12石之弓,帶50支箭,扛長矛、頭戴盔甲,佩劍,備3天的糧食,半天行走100裏。一旦選中,待遇也非常優厚,免除全家徭役,獎給田宅。這對於調動將士的戰鬥積極性起了重大作用。短短幾年內,魏軍戰鬥力大大增強,各國一時不敢與之爭鋒。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病逝。太子擊即位,是為魏武侯,繼續以李悝為相國,59歲的李悝不顧年邁,繼續輔佐魏武侯,由於操勞過度,於公元前395年病逝,終年60歲。
李悝胸懷濟世之才,得遇明君——魏文侯是他改革成功的先決條件。由於李悝謙虛大度,善於團結同僚,減小了變法的阻力,使得變法得以順利進行。但改革有序,先經濟而後政治、軍事的正確原則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由於他的改革卓有成效,大大提高了魏國國力,幫助魏君實現了夢寐以求的願望,終其一生他都受到兩代魏君的支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自己的表現了彌補領導的不足
作為上司和下屬要有的心理準備是,幹工作不僅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要知道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因此上司和下屬應該學會相互依靠。
(1)下屬應該填補上司不擅長或能力不足的方麵、技術幹部出身的上司,如果不擅長與其他部門交涉,則下屬應該負責與外部門人員的交涉和談判等事情。相反,如果上司擅長與人交涉和談判,但卻不長於工作細節的考量和擬定詳細的計劃等,則下屬就應該主動擔負這些工作。
(2)如果下屬以某種施恩的態度來承擔這些工作,就會引起相反效果。另外,下屬有些工作,起初是為了替上司解難才承擔的,如果弄得自己太突出,就容易招致誤解:“這家夥愛出風頭。”這並不是說下屬不該替上司解難,而是要把這種替代工作控製在適當的範圍內。這種分寸不好掌握,既要幫助上司,又要保全上司的麵子,但卻是一定要做到的。
不可踏入上司的領域,盡快抓住扮演上司所需的角色。的確,每一位上司都有他不可侵犯的聖域,也就是他最得意而引以為傲的領域。有些下屬工作能幹,卻不小心而在上司的領域裏隨便插嘴,或任意妄為,這是很不好的。上司總是認為,能夠彌補自己缺點的能幹下屬,是可靠的;但是對上司擅長的領域也要插手的下屬,會被上司認為愛出風頭,如果經常這樣做,上司就會警覺,長此以往,說不定會演變成敵對關係。
首腦與副手的關係應該如此,領導者與下屬的關係也應該如此。如想成為上司的得力助手而受信賴,應該要與上司配成搭檔,努力成為他的好夥伴。以你的力量使上司發出光輝,其終極結果你也會發出光芒。
5.充當上級的知音和配角
“領導警語”
上司的言行中即使有一些很不合人心,我輩下屬如果能進言規勸,不妨委婉開導,切不可在背後數落上司的缺點。如果這樣做,不僅是上司知道後對我沒有什麼好處,還怕有些人想巴結上司的歡心,將把我的話當作可居的奇貨。這是下屬首先要記住的一條。(上司雖有甚不協人心處,我輩若可進言,不妨委曲開導,切不可對人便數其短。此不惟上司知之,於我有損,恐眾人欲結上司之歡,且以吾言為奇貨。此當第一戒也。)
——《政學錄》卷三
領導者必須牢記一點,在上級麵前自己永遠是個配角。但是當好配角也並不是件簡單易行的事,要努力與上級成為一對配合默契的知音。南北朝時北魏大臣元澄就是一位善與君主巧演雙簧的配角高手。
北魏孝文帝自小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執政後,他希望通過改革來達到振興國家的目的,但麵對滿朝守舊文武,知音難覓。
元澄任徐州剌史後,政績卓越,聲望日高,入京朝見時,孝文帝在皇信堂召見了他。孝文帝問元澄:“昔時鄭國的子產鑄刑書,而晉國的叔向頗有非議。這二人都是賢士,究竟誰對誰錯?”元澄答道:“鄭國弱小,受到強大鄰國的威脅,民心的背向,不借助刑罰就無法控製,所以鑄刑書以顯示威嚴。雖然背離古製,卻符合當時的政治需要,因此就順時濟世而言,子產是對的。叔向對此的諷刺非議,表示他不忘古製,可以與他論道,卻不能與他討論權變之術。”孝文帝說:“你是想當咱們魏國的子產嘍。”元澄說:“子產順應時代潮流,名垂青史。臣目光短淺,庸碌無能,怎敢與子產相提並論。如今陛下以四海為家,廣宣道德教化以安撫天下,但長江以南尚被敵國占據,天下還未統一,亂世之民,易被威勢懾服,難用禮製治理。臣認為,子產的方法還是應暫時采用,統一天下之後,再從根本上用道德禮樂教化百姓。孝文帝當時正在考慮改革,對元澄的回答深為讚許,笑著說:非任城王不識變化發展的大體。朕正要改革國家體製,當與你共創這萬世的功業。
既然孝文帝已覓得元澄這個變革知音,使決心重用他來助自己變革一臂之力。元澄很快被征為中書令,後改授尚書令,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
孝文帝的“變革”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遷都。當時北魏的首都還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它地處邊陲,本來就不是水土豐饒之地,作為都城後,隨著人口的增加,物質供應顯得更加緊張,又沒有方便的水陸交通,從外地運糧很困難。所以,都城人民的生活還不及別的地方富裕,舒適。此外,北邊草原上的柔然族日益強大,大有南徙趨勢,是邊境最大的威脅。然而,對於孝文帝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南方中原大地上發達的經濟和高度的文明對他有極大的吸引力;再說,如果能遷都洛陽,也多少能改變一下他們“胡虜”的形象,而向中原正統逐漸靠近。遷都同時還是他改革成功的基礎和必要前提,所以孝文帝必須慎重而周全地策劃遷都大事。然而,他所麵臨的阻力是巨大的。考慮再三,孝文帝決定以南伐為名,實現遷都計劃。
太和十七年(393)六月丙戌日,孝文帝以征討南齊為名,意在商議遷都之事,召集群臣在明堂左室齋戒,命太常卿王諶親自占卜,卜問南征之事,結果得到“革”卦。孝文帝說:“這是湯武革命,應天命順人心之卦。”群臣都不敢開口。元澄挺身而出,說道:“周易》說,革,是變更的意思。預示變革君臣之道的應天命順人心,所以商湯、周武王得到這個卦象是大吉大利。陛下君臨天下,繼承弘揚先代的業績,如今既是占卜征伐,得到的卦象隻說明可以討伐敵人,並不意味著改革可以取得成功。這並非預示統治穩固的卦象,不能算十分吉利。”孝文帝厲聲說道:“象辭》說:‘大人虎變’,怎麼能說不吉利!”元澄說:“陛下龍興已久,怎能僅僅比做虎變!”孝文帝勃然大怒:“國家,是我的國家,任城王你想蠱惑人心嗎?”元澄說:“國家確實是陛下的國家,然而我是國家的大臣,參與重大決策,怎敢不盡心竭力。”孝文帝銳意革新,誌在必行,對元澄的言論大為不滿,過了很久怒氣方消,說道:“各言其誌,也沒什麼不好。”回宮之後,馬上召見元澄。元澄還未登上台階,隔著很遠孝文帝便說:“剛才‘革卦’的事,現在還想與你辯論。我在明堂上發怒,是怕大家齊聲附和,阻礙我的改革大計,所以疾言厲色以震懾群臣,你應該了解朕的用意。”於是擯退左右,對元澄說:“朕知道今天要做的這件事,確實很不容易。我國興起於北方,遷都平城之後,雖幅員遼闊,但遠未統一天下,平城隻適合指揮征戰,並不利於推行文治,要移風易俗實行政治文化體製的改革,確實非常困難。崤函、河洛之地,才是真正的帝王之都,因此我才打算大舉南遷,遷都中原,你認為如何?”元澄說:“伊、洛地處中原,均為天下必爭之地,陛下統治華夏,蕩平九夷,人民得知陛下遷都中原,定會大加慶賀。”孝文帝說:“北方人留戀故土,忽然得知將要南遷,不能不驚恐騷動。”元澄說:“這既然是非同尋常之事,當然不會被人所理解,隻要陛下做出決斷,他們又能怎麼辦。”孝文帝說:“任城王,你就是我的張子房。”於是加封元澄為撫軍大將軍、太子少保,兼尚書左仆射。
兩個月後,孝文帝率領30萬大軍離開平城向南進發,前往洛陽,與奉命從各地彙聚到那裏的幾十萬地方部隊會合。孝文帝向南齊的“南伐”正式拉開了序幕。不料,離開平城不久,就一直秋雨連綿,不見放晴。很多將士都私下埋怨孝文帝竟會一反常規,選擇這樣的鬼天氣去出征。但孝文帝依舊命令全軍馬不停蹄,趕往洛陽。等到洛陽後,天上仍舊下著纏綿的秋雨,孝文帝卻全副武裝,騎馬站在雨中,命令部隊繼續向南開拔。被雨搞得痛苦不堪的貴族和兵士們再也不願意去搞什麼南伐,他們齊刷刷跪倒在孝文帝馬前,請求他停止“南伐”。孝文帝說:“我正想一統天下,但你們這幫儒生,幾次擾亂我的大事,我的兵器不吃素,你們不要再多言了!”於是,策馬就要出發,大司馬安定王元休,還有兼左仆射的元澄等人都言辭懇切,哭著勸諫,孝文帝這才說:“大軍出征總不能無功而返,既然你們實在不願意繼續前進,那就必須同意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來。何去何從,你們選擇吧!”那些鮮卑貴族們來不及細想,答應下來,還有一部分人雖不同意遷都,但出於無奈,也被迫勉強同意。孰不知,這裏孝文帝與元澄演了一出巧妙的雙簧,終於使遷都的計劃得以順利施行。
隨後,孝文帝又派元澄快馬加鞭奔向代都,宣布遷都的詔令,並總管遷都的一切事宜。元澄到了代都,宣布了詔令,大家聽了無不驚恐萬狀。元澄便充分施展其辯才,引經據典,將遷都的道理向大家逐一說明,眾人這才平靜下來,並表示願意從命遷都。元澄擔心孝文帝等得心焦,便日夜兼程向南馳報。孝文帝果然等不及,已經到了滑台(今河南滑縣),他們在這兒相會,孝文帝聽元澄彙報了代都情況後,十分高興,說:“如果沒有任城王,朕的事業便不會成功!”不久,元澄被任命為吏部尚書。
公元394年,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
遷都洛陽確保了孝文帝一係列漢化政策的實行,客觀上有利於民族融合。而元澄與孝文帝兩人的配合,把遷都的難度降到了最低。而這一出君臣合演的雙簧戲也為元澄的仕途進一步鋪平了道路。
當好配角也是一門學問
演配角,是戲劇界的行話。在藝術舞台上,演主角的總是少數,而演配角的總是多數。一台戲隻有主角而無配角,那戲是絕對演不成的,有個故事,發人深省,某劇團演武鬆打虎,每次記者采訪,照像,領導接見等活動,總是突出演武鬆的演員,而演老虎的演員卻很少有人問津。久而久之,演老虎的演員覺得很憋氣,很窩火。一次又演武鬆打虎這出戲,武鬆打了一場又一場,累得滿頭大汗,上氣不接下氣,就是打不下來,老虎越來越凶,武鬆越打越沒勁,最後老虎竟把武鬆推倒,鬧了一個笑話。作為一個配角,要明確自己在一台戲中的位置。配角者配合也。演配角的演員時刻要記住自己是配角,在一台戲中,沒有自己不行,站錯位置也不行。配合要得當,圍繞主角突出主角,把自己始終放在次要位置上,不喧賓奪主。
同樣,在領導班子中,當副職的應該把自己置於助手的位置,主動配合正職做好工作,既不能處處被動,又不能搶先“登台”。如果各唱各的調,都想露一手,突出個人,不顧整體,事情不砸鍋才怪呢?因此,配角要有甘當人梯,做無名英雄的精神,為演好一台戲,不怕吃虧,勇於獻身,把自己的才智貢獻給集體的事業,和主角配合共同演好一台戲。
領導者在處理與上級的關係時也要做到這一點,真正擺正自己的位置,協助上級搞好工作,從而在各方麵協調好與上級的關係,以完成整體工作目標。上下級關係,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係、指示與服從的關係。但是被領導者也不能惟命是從,被動應付,而應該積極主動地協調好與上級的關係。宋真宗時,陳恕做三司使,總攬天下財計。宋真宗命令他將宮廷內外府庫中的錢財、糧食全部統一上報給他。陳恕當即答應,但卻未統計上報。真宗命令宰相去質問他。陳恕回答:“天子還很年輕,如果他知道府庫如此充實,我怕他會生奢侈之心,”宰相聽後也表示讚同,陳恕的做法就是在處理與上級關係時做到了服從但不盲從,如果順順當當完成任務,既得天子歡心,又可密切君臣關係,但由此就有可能造成宋真宗漸生奢侈之心,不能統治和治理好國家,於國於民都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