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須謹慎:凡事小心就能少犯錯誤(3 / 3)

朱棣大封功臣,以為道衍運籌帷幄如同漢時張良,居中鎮守不亞蕭何,功勞最大,便封他為榮國公,代代傳襲。又和徐皇後勸他還俗,娶妻生子,和自己共享天下的富貴榮華。賜他俗家名為姚廣孝。又賜他宅邸一套,宮女兩名,賞賜之厚不是其他功臣所能比擬的。

道衍卻隻接受了賜名,榮國公的爵位、宅邸和宮女卻堅辭不受,朱棣再三相強,道衍卻執意不回,朱棣也隻好隨他的意了。後來太子從北平遷到南京,朱棣便請道衍出任太子少師,輔佐太子,明朝的宮保官職(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太子少師、少傅、少保)隻是作為文武大臣的加官,和東宮事務沒有任何關連,隻有道衍一人職責輔導太子的少師,朱棣見了道衍,也稱呼“少師”,而不稱名字,以表明自己對他的尊崇。道衍輔佐朱棣成就輝煌帝業後,卻和先前判若兩人,對國家政務一言不發,再不向朱棣進一言,出一策,有如進了曹營的徐庶。早上一身朝服隨班上朝,退朝後卻住在慶壽寺裏。一身袈裟,虔誠禮佛,對於東宮事務也是有名無實,當時朱棣有心廢除太子,另立二兒子朱高煦,滿朝文武以死力爭,身為太子師傅的道衍卻一言不發,仿佛此事與自己沒有一點關係。道衍立身朝廷,惟一做的一件事就是任永樂大典的總管,但其實也是掛名而已,具體事務都是由解縉這班文士完成的。道衍的好朋友——建文帝的主錄僧溥洽被朱棣關入詔獄,因為建文帝自焚後,卻找不到屍體,人們傳言建文帝從宮中秘道出走,這事成了朱棣最大的心病,他惟恐建文帝真的沒死,有朝一日東山再起,所以派人四處搜尋。又有人說溥洽知道建文帝出走的去向,甚至說是他把建文帝藏匿起來,朱棣便關押溥洽,要在他身上得到建文帝的確切消息,卻毫無所得,一關就是十幾年。道衍雖身居高位,卻不敢為溥洽辯明冤屈,更不敢出言相救,直到臨死前,朱棣去他住所探視,詢問他有何身後事要囑托,道衍才提出請求放了溥洽,朱棣立刻命人去放了溥洽。好讓道衍死無所憾。

道衍死於永樂十六年三月,享年八十有四,朱棣痛哭不已,親手撰製碑文記載道衍的功勳,又把道衍生前力辭的榮國公爵位追封給他,仁宗繼位後,又感念道衍對自己輔導保護功德,為他追加王爵。

麵對功名富貴,一般人都會昏了頭腦,惟恐得之不多,居之不久,到頭來也都因功名富貴而喪身滅族,道理是如此,每個人也都明白,但真正能做到的就沒有幾人了。古時賢哲的風采千載之後猶令人肅然起敬。

必須學會推功攬過

領導者如何與上級把關係相處的融洽,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會推功攬過。我們知道,推功攬過,其實就是通過後退一步或犧牲自己的局部利益,來換取上司的信賴,建立上下級之間的密切關係,從而為開展工作乃至以後的個人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這既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品德。

作為領導者,在實際工作中有所成績,才華有機會展現,這離不開本人的辛勤工作,但功勞再大也不能忽視領導,試想如果沒有上司的大力支持、協調幫助,領導者很容易被束縛住手腳,有能力而無法發揮。從公心而論,領導者把成績歸功於上司的幫助是有一定道理的。

推功表明你目中有人、尊重上司,承認上司的權威,也顯示了你對他的支持,並且可以避免鋒芒過露,功高蓋主,將自己陷於危險的境地,不致於使上司感到一種可能產生權力挑戰的威脅,從而心理失衡,影響今後的工作。你應明白,上司總需要一些忠心耿耿的追隨者和支持者在自己的身邊,一旦他把你當自己人看待,那就等於為你以後的發展打下了鋪墊。

人無完人,事有成敗。上司再英明,工作中犯錯誤也是難免的。作為領導者,危難時勇擔責任,方顯忠勇膽色,所以要攬過。越是關鍵處,就越要維護上司的權威,以實際行動幫助領導解決問題,渡過難關。

從與領導者關係而言,下屬挺身而出,勇擔責任其實是為領導解圍,有利於上司解決問題維護權威,因而他一定會從心裏感激你。危難之時見真交,越是關鍵時刻,越是能看出一個人的真實本質。代上司受過,除了嚴重性、原則性的錯誤外,實際上無可非議。領導者能夠以大局為重,全力幫助上司渡過難關,一定會增進你們彼此的感情,贏得他的信任和感激,在適當的時候,你的這種勇於獻身的精神定會得到回報,你的損失也會得到補償。

《老子》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意思是聰明的人,平時卻像個呆子,雖然能言善辯,卻好像不會說話一樣,言外之意就是說人要匿壯顯弱,大智若愚。作為上司,他們要保持自己在集體中的權威地位,對功高蓋主的下屬自然會有一種敵意和警惕,這也是從維護自身利益出發所要求的一種安全感。

退一步想想:作為領導者,你的任務主要是協助上司,在單位最高層人物的眼中,你部門做出的成績,自然也是部門主管領導下的成果。領導者盡力完成上司指派的工作是份內之事,假如你硬要出來爭取風光,隻會讓人覺得你不自量力、不懂大體。另一方麵,如果你鋒芒過露,表現出爭功的態勢,領導會從心理上感到壓抑、煩燥,在感情上會很反感。你自己就會變成上司的心腹大患,即使不會陷害你,你以後也別想有更大的發展了。

6.恣意妄為的人大多下場不妙

“領導警語”

最差一等的由著自己的性子,恃權仗勢,胡作非為,不被殺死也要廢棄終身,很少有能保全身家性命的。(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誅即廢,鮮有能保其身者。)

——《反經》

有句話叫小人得誌便猖狂,因為誌得意滿之際,外在的滯礙減少,心理防線也步步後撤,再加上此時此刻不大聽得進別人的正確意見,恣意妄為也就是必然之舉了。

翻開一部《二十四史》,功成名就也好,小人得誌也好,不管忠臣還是奸臣,因為對自己的行為不加檢點而致身敗名裂的悲劇每朝每代在重複上演。東漢時期的權臣竇憲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

竇憲是後漢章帝竇皇後的哥哥,因竇皇後得寵,竇憲年紀雖輕,卻擔任了黃門侍郎,這是天天在皇帝身邊,顯赫而又親近的官職。

章帝很喜歡竇憲,不久又提升他為侍中,虎賁中郎將,並任命他弟弟竇篤為黃門侍郎,兄弟二人倚仗皇帝的寵愛,皇後的聲威,無所不為,不要說朝廷大臣,就是皇子公主對他也畏忌三分。

竇憲利令智昏,居然把主意動到章帝的女兒沁水公主的頭上,他看中公主的一塊園林,派人去要,以很便宜的價格買下來,沁水公主雖貴為帝女,卻很害怕竇憲,既不敢不賣,也不敢論價,便以竇憲所說的價格賣給了他。章帝一次經過這片園林,便問左右是誰家的,竇憲怕事情敗露,使眼色嚇唬左右人不許直說,章帝後來還是知道了這件事,怒不可遏,痛責竇憲說:“這事我越想越害怕,前些日子我問起公主的園林,你居然敢用指鹿為馬的手法欺騙我,你是想當趙高嗎?我女兒的地你都敢搶奪,其他人還會在你眼裏嗎?我殺掉你,不過殺死一隻出殼的小雞,一隻腐爛老鼠,何難之有。”竇憲見章帝動了殺機,嚇得渾身篩糠,說不出話來,竇皇後聽說後,急忙跑來,在章帝前叩頭與哥哥謝罪,章帝正寵愛皇後,不忍傷她的心,便饒過了竇憲,但也不重用他了,竇憲失去了權勢,倒是因禍得福,章帝在世時,他小心謹慎,沒再惹出別的亂子來。

章帝去世後,和帝即位,竇皇後以皇太後的身份臨朝稱製,處理國家政務,竇太後因是女主,不能到外廷與大臣們商議國政,便任命竇憲為侍中,所有事都和他商量。竇憲在內與太後共定國策,在外宣布誥命,又成了朝廷中第一人。

竇憲又任命弟弟竇篤為虎賁中郎將,竇景、竇瑰為中常侍,兄弟分別占據朝廷顯要位置,內倚太後為靠山,無論什麼事,自己讓親信的大臣上奏,然後到宮中與太後商議,事無不成。竇憲得誌後,又犯了無所顧忌的老毛病,齊王的兒子都鄉侯劉暢,因到京師奔赴章帝的喪事,打通門路見到了竇太後,並和太後私通。竇憲害怕劉暢得寵後,會分奪自己的權柄,便派刺客殺死劉暢,然後揚言說是劉暢的弟弟利侯劉綱所為,並派大臣拷問劉綱,準備屈打成招,找個代罪羔羊。

不料有大臣向太後揭發了此事,太後心痛情夫之死,一定要查個明白,自己派人調查,結果真相大白,太後一怒之下把竇憲關押在宮內,準備重重地責罰他。

竇憲自知觸到太後的傷心處,害怕被殺死,便上書請求率兵討伐匈奴來贖罪。竇太後思前想後,終究不忍自殘手足,便同意了竇憲的請求,任命他為車騎將軍,帶兵攻打匈奴。

竇憲倉猝之間並無完善的準備,便糾合京師和十二個郡的幾萬兵馬、邊境一帶少數民族的軍隊,又會合南匈奴,然後攻擊北匈奴,卻不料一舉掃滅了北匈奴。出塞三千多裏,追亡逐北至燕然山,立碑刻銘,宣揚大漢功德,耀武揚威,班師而回,匈奴就此一蹶不振。從秦始皇以來,一直是中原地區最大的禍患的匈奴,居然就在竇憲手裏畫上了句號。

竇憲建此不世奇勳後,權勢一下子膨脹至極點,班師回京後他被封為大將軍,位居群臣之上,並被封為冠軍侯,同門兄弟一日之間四人封侯,竇憲在外手握重兵,兄弟親戚黨羽則在京師掌握禁軍,盤踞朝廷內外,表裏呼應,朝廷大權盡落竇憲手中。

竇氏四侯在京大修府邸,國庫為之空虛,其他如掠人財物,搶劫婦女的罪過更是多不勝數,大臣稍有反對,立見誅滅,人人噤不敢言。竇太後年少寡居,不安於室,多招外寵入宮,和帝既不滿竇憲之跋扈,對太後的淫亂也記恨於心。竇太後知道後心有不安,便和竇憲秘密商量想要廢帝另立。

和帝不甘坐以待斃,便趁竇憲班師回京,大軍駐紮城外之機,與宦官鄭眾密謀除去竇憲。和帝深夜趕到北宮,招集南北宮禁軍,在夜裏關閉城門,囚禁太後,然後發兵包圍竇憲府邸,在城內搜捕竇憲黨羽,一夜之間將竇氏家族一網打盡。

竇憲兄弟四人被捕自殺,家屬都被趕回老家,黨羽們除畏罪自殺外也均被處以死刑。當了幾年傀儡皇帝的和帝才開始親政。

收斂霸道作風,講究領導藝術

作為一個人,尤其是領導一個團隊的領導人,要做到心高氣不傲,既能有效地保護自己,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就要戰勝盲目自大、盛氣淩人的心理和作風,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並且還應當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這不僅是有修養的表現,也是生存發展的策略。巧妙的掩飾之所以是贏得讚揚的最佳途徑,是因為人們對不了解的事物抱有好奇心,不要一下子展現你所有的本事,一步一步來,才能獲得紮實的成功。倘若你處處表現賣弄、誌得意滿時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樣不被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所以無論你有如何出眾的才智或高遠的誌向,都要時刻謹記:心高不可氣傲,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必須審時度勢,盡量收斂起鋒芒,以免惹火燒身,影響前程甚至危及生命。與此相對應,遇到反對的聲音時應盡量做到化敵為友,而不是把自己的下屬當成了敵人。

一些管理者認為下屬像一部機器,開動它的時候,要它什麼時候停就什麼時候停,絕對沒有一點商量的餘地。有這種思想的管理者,不能得到下屬的愛戴。另一方麵,下屬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對於工作素質及效率均無好處。

也許那些管理者說得對,人好像一部機器,但他們卻忽略了機器也需要休息的原理。機器不能在室溫不適當的環境下操作,機器亦需要加油,更需要在適當的時間停下來,否則機件過熱,影響操作。如果上述的管理者真懂機器的話,就更要懂得在適當的時候,讓下屬得到休息。

時至今天,竇憲式的為所欲為的領導人仍不少見,實際上這樣的人隻是一味地在用權力說話,根本談不上領導方法,其結果也隻能是走向失敗。而講究領導藝術的領導者總是善於運用科學的領導技巧,引入競爭機製,即為其中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艾迪·瑞肯巴契爾創下擊落26架敵機的紀錄,成為美國的“空軍英雄中的英雄”。有一天,他的中隊長在作戰中陣亡,他就繼任駐法第94航空中隊中隊長。

作戰的損失非常大。更糟的是由於飛機保養維護不良,使很多駕駛員死於非作戰性的墜機。由於找不到美國飛機,這個中隊與其他空軍中隊不一樣,用的全是法國製造的飛機。駕駛員也都認為他們的裝備不好,因此士氣非常低落,就在這種情形下,瑞肯巴契爾繼任中隊長。

他後來這樣描述說:首先我將駕駛員都召集起來,我告訴他們,我們駕駛的飛機和其他在前線上的中隊所用的飛機相同,包括那些法國空軍。我問他們,法國駕駛員的技術是不是比我們好?當他們回答說‘第94航空中隊擁有最優秀的駕駛員’時,我就向他們挑戰,要他們和其他戰鬥機中隊比賽。輸贏的標準非常簡單,隻要記下擊落敵機的數目即可。擊落敵機最多的中隊就是勝利者。

“然後我又召集所有地勤人員開了一次會。我特別強調,沒有他們,駕駛員隻能在地上跑。我告訴他們,現在我們這個中隊要和其他戰鬥機中隊比賽。既然他們也是競賽中的一分子,我要求他們和別的中隊的地勤人員比賽。比賽的事項是看誰的飛機故障率最低。”

“打從一開始,我就看出比賽的效果……當目標是要擊敗某些人的時候,人們會工作得更努力——即使是對自己的朋友。”

用不著再多說,第94中隊在瑞肯巴契爾的領導下,就此成為戰場上最好的美國戰鬥機中隊。退役後,他運用同樣的技巧創立了東方航空公司,使這家公司從一無所有變成當時最好的美國航空公司。

中篇 做局:把局麵始終掌握在自己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