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須謹慎:凡事小心就能少犯錯誤(2 / 3)

3.控製了情緒也就控製了局麵

“領導警語”

要能忍受住他人不能忍受的冒犯,才能幹出他人不能幹出來的事業。(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觸忤,斯能為人不能為之事功。)

——《薛文清公從政錄》

很多時候,人們對局麵失去控製,僅僅是因為對自己的情緒失去了控製,也就是所謂感性戰勝了理性。等到情緒平複下來,危害已經造成,悔之晚矣。

性格急躁的人往往由於自己言行粗暴得罪人,這實在是性格上的一大缺陷,會給自己的前途發展造成種種障礙。如果你的脾氣很大,不妨把你的氣發泄到沒有生命的物品上,而不是去傷害別人。

東晉時候,有一個叫王述的人,他性情十分急躁。據說有一次吃雞蛋,他開始用筷子去夾,沒夾到,立即大發脾氣,順手拿起雞蛋就扔到地上。可是雞蛋在地上滾來滾去卻沒有碎。這可把他惹急了,他又下地用木屐去碾,又沒碾著。他氣得快瘋了,從地上拿起雞蛋放進嘴裏,嚼碎了立即吐出來。跟一個雞蛋,至於發這麼大的脾氣嗎?此人的驢脾氣,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但是王述也知道收斂自己,並不是對誰都發脾氣的。當時有個叫謝無奕的,因為一些事情和王述產生了矛盾,就親自到他家裏去數落他,還毫無顧忌地破口大罵。王述表情嚴肅,麵衝著牆不敢動。罵了半天,見王述毫無反應,謝無奕覺得沒趣,便走了。過了很長時間,王述才轉過頭問身邊的小吏:“他走了嗎?”小吏說:“已經走了。”王述這才回到座位上。

當時的人都讚賞他雖然性情急躁,卻能夠有所容忍。

王述可以對雞蛋又扔又碾,但對人卻十分容忍。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對沒有生命的雞蛋發脾氣,雞蛋不會報複自己:但是如果對人出言不遜,很可能遭人嫉恨。如果和自己有仇怨的人太多,日後難免被人家找機會報複,這時遭受的損失就不是自己碾碎的一個雞蛋了。可見,王述是十分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的。

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在小事上不知道對自己的情緒稍加控製,而是被外在的刺激牽著鼻子走,實在是因小失大的不智之舉。

挨罵的高手必也是成事的高手

人難免有挨罵的時候,凡事凡人都有水平高低之分,挨罵也是如此。會挨罵者,顯得特別“會來事兒”,會來事兒的人才能會辦事。比如在職場上,長年累月地領別人的薪水做事,不可能連一次罵也沒挨過。你應好好利用這些機會,把挨罵當成一種重要的磨練,給對方留下良好印象。

首先,要保持順從態度。雖然不必做到像應聲蟲一樣的地步,但最起碼臉上應該露出反省的表情,並以坦率誠懇的語氣向上司道歉。

挨罵之後,不可垂頭喪氣,亦不可嘻嘻哈哈,讓人產生隨罵隨忘的印象。當然,最重要的是應盡快改正錯誤,無禮的反抗態度隻會使自己受損害。

其實,與上司的真正關係往往始於挨罵。應該認識到,無論多麼優秀、傑出的人,總免不了會挨上司的教訓。第一次被罵的感覺必然不好受,可是你無論如何都必須通過這一關。

有些人初遭痛斥,也許會產生“那種罵法讓人受不了,幹脆辭職不幹”的想法,其實大可不必,這才是你真正需要冷靜的時刻。

對於挨罵的原因,應該好好反省。管理部下是上司的職責,不妨把挨罵當成工作的一部分。

說得更徹底一點,罵與被罵等於是你與上司之間的一種溝通。當他開始訓你的時候,也就代表他已經開始將你視作真正的工作夥伴了。

此外,訓斥的內容之中多半透露著上司的本意和大量的實務知識,應心平氣和地聆聽,別漏掉這些有用的情報。

不要討厭或害怕挨罵,妥善運用上司和你之間“罵與被罵的關係”,是促進雙方了解的第一步。

能忍住眼前之氣,是一種可貴的心性,更是一種難得的智慧。忍小氣才可以得大益:忍在小處,才能贏在大處。

4.位置越高越要謹言慎行

“領導警語”

榮華利祿對於人的誘惑力是最大的,然則榮利場卻是最難站住腳的。(榮利之惑於人大矣,其所難居。)

——《韜晦術》

《周易》有雲:“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居安要思危,位置越高越要謹慎。

春秋時代,有一次鄭國出兵伐宋。引起了晉、魯、衛、曹等十一個國家的不滿。他們便聯合出兵討伐鄭國,深入鄭境內,圍攻其都城。鄭難以抗爭,隻好停止侵宋,並與含宋國在內的十一國訂立了友好條約。

當時處於中國南方的楚國,也覬覦中原,常有侵擾活動,故而與晉、魯等十一國有矛盾。楚國看到鄭國向十一國求和,心有不甘,就向秦國借兵攻打鄭國,鄭國隻好又屈服於楚國。與鄭國訂立盟約的中國諸侯,見鄭棄盟而事楚,對這種反複行為非常氣憤,於是再次聯合出兵討伐鄭國。鄭國被折騰得精疲力盡,被迫無奈,請求晉國出來調停。在付出重大代價後,晉國完成調停任務,鄭乃與諸國再次通好。

鄭國為答謝晉國的調停之恩,贈送給晉國許多兵車、兵器、樂師及歌女。晉君主為犒賞這次調停的有功人員,便把得來的財物女子分一半給大臣魏絳。絳不肯接受,並向晉王說了下麵這段話:

“願君主在享受安逸快樂時,能夠考慮到國家的長治久安。正如《書經》中所言:要居安思危。能有這種心理狀態,才能對未來的緊急事態有所防備,有防備才不至於遭禍患。我願以不受恩賜來勸諫您吧。”

魏絳可謂廉潔正派了。他不僅不貪圖物欲的滿足,而且在勝利時,他又能以冷靜的頭腦分析潛伏著的危機。早在鄭國求他出麵調停時,他就看到了鄭國上下的狼狽相,在內心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他又深恐鄭國因國君不察而導致的悲劇在晉國重演,故而以實際言行勸諫晉王。如此耿介、清廉之士,不能不令人佩服。

唐朝郭子儀因平定安史之亂而立下大功,爵封汾陽王,王府建在首都長安的親仁裏。汾陽王府自落成後,每天都是府門大開,任憑人們自由進進出出,而郭子儀不允許其府中的人對此給予幹涉。有一天,郭子儀帳下的一名將官要調到外地任職,來王府辭行。他知道郭子儀府中百無禁忌,就一直走進了內宅。恰巧,他看見郭子儀的夫人和他的愛女正在梳妝打扮,而王爺郭子儀正在一旁侍奉她們,她們一會兒要王爺遞毛巾,一會兒要他去端水,使喚王爺就好像奴仆一樣。這位將官當時不敢譏笑郭子儀,回家後,他禁不住講給他的家人聽,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沒幾天,整個京城的人都把這件事當成笑話來談論。郭子儀聽了倒沒有什麼,他的幾個兒子聽了卻覺得大丟王爺的麵子,他們決定對父親提出建議。

他們相約一齊來找父親,要他下令,像別的王府一樣,關起大門,不讓閑雜人等出入。郭子儀聽了哈哈一笑,幾個兒子哭著跪下來求他,一個兒子說:“父王您功業顯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卻不尊重自己,不管什麼人,您都讓他們隨意進入內宅。孩兒們認為,即使商朝的賢相伊尹、漢朝的大將霍光也無法做到您這樣。”

郭子儀聽了這些話,收斂了笑容,對他的兒子們語重心長地說:“我敞開府門,任人進出,不是為了追求浮名虛譽,而是為了自保,為了保全我們全家人的性命。”

兒子們感到十分驚訝,忙問其中的道理。

郭子儀歎了一口氣,說道:“你們光看到郭家顯赫的聲勢,而沒有看到這聲勢有喪失的危險。我爵封汾陽王,往前走,再沒有更大的富貴可求了。月盈而蝕,盛極而衰,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們常說要激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讓我歸隱,再說,即使歸隱,也找不到一塊能夠容納我郭府一千餘口人的隱居地呀。可以說,我現在是進不得也退不得。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緊閉大門,不與外麵來往,隻要有一個人與我郭家結下仇怨,誣陷我們對朝廷懷有二心,就必然會有專門落井下石、妒害賢能的小人從中添油加醋,製造冤案,那時,我們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無葬身之地了。”

曆史上像郭子儀位置之頏是又保身家無虞的大臣並不很多,郭子儀能真正做到謹言慎行,也正是他的不凡之處。由此可見,這種韜光養晦的功夫比衝鋒陷陣、運籌帷幄的功夫還要難得許多。

什麼時候都要慎重為先

郭子儀的例子是封建時代的特定現象,拿到今天已不適用,但是在“慎重為官”方麵的啟示意義仍是巨大的,尤其對於渴望創新的新任領導者更是如此。

新任領導者的實幹能力對其未來是否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定要記住這句話:“用慎重為創新做好鋪墊。”這是因為:

成為領導者不外經由兩條途徑:一是在此工作單位很久、工作經驗豐富,因而晉升為領導者;另一種則是由其他工作單位調過來的。前一種情況,由於相處的時間很久,晉升的領導者能夠很清楚地了解每一位同事、下屬的個性,在管理上不會發生太大的困難。而後者可就難說了。

當你剛剛調到新的單位擔任領導時,所見到的都是陌生的麵孔,這時絕對不可全憑私見,對他們有先入為主的印象,因為這樣往往會造成錯誤的判斷。另一方麵,在尚未到達新工作單位時,這些同事、下屬可能對你已掌握了相當多的情報。

“這次新調來的主任,聽說是位很能幹的人。”

“聽說是不喝酒、不抽煙,像木頭般的人。”

諸如此類的事情,下屬可能已經調查得一清二楚,然後睜大眼睛等著看你的表現。這時,你大可不必在乎別人的評論,因為這隻會徒增工作上的困擾而已。要將自己當作一張白紙,一切從頭開始。

“我還不了解諸位,對新工作也得有個熟悉的過程。同樣地,諸位對我大概也很陌生,但不管如何,既然今後大家都要在同一單位工作,希望大家能和我共同合作,支持我的工作!”新任領導者要用這樣的態度開始才可以。

新官上任三把火,但這火還是緩一緩再燒。領導者即使有看不順眼之處,也不要說:“這件事要這麼做才對”或“我以前的地方不是這樣的”,否則會引起同事、下屬的反感。要帶著新鮮的心情來開始此項任務,即使對新單位業務已有十足的信心,也要謙虛地對下屬說:“我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希望諸位能多多指教。”

對於新任領導者來說,新單位的一切信條、規定、製度、方針……也都要從頭仔細學習。對於不熟悉的事務,應當征求下屬之意見或請他加以說明。

自然,塑造一個成功的新任領導者形象的最好方法是工作成績突出。你的傑出表現及其帶來的聲譽,將使人們知道你是多麼了不起。人們從你昔日成功的記錄,或僅僅通過目睹你工作時的風采,就可認定這一點。當人們看見你在所從事的領域裏的非凡表現時,他們也不會懷疑你的職業水平。

世界上沒有不可克服的難題,隻要新任領導者抱著實幹的態度,紮實地走好每一步,就能走向成功。如果缺乏一步一步的實幹精神,隻能是“四麵楚歌”,創新更是無從談起。

5.無名利之欲才能做到有功不居

“領導警語”

官位俸祿不宜過高過多,過高過多則很危險。(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則危)。

——《菜根譚》

功成名就之後要求一個人謹言慎行是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因為很多人的心目中潛心奮鬥的目的就是名利和地位,一旦到手,享受和炫耀還來不及呢,又怎能做到謹慎?所以說,隻有放棄名利之心,才能做到有功不居,也才能真正以謹慎的行事原則保全自己。

道衍是明初的名僧,以寫詩作文聞名於世,連明初的一代儒學宗師宋濂對他也是讚賞有加,然而道衍的誌向卻不在詩文上,也不在精研佛學上,而是要投身紅塵,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分封北平的燕王朱棣因奔母喪到京師,與道衍見了麵。兩人彼此有心,一拍即合,朱棣便把道衍帶回北平。請他主持北平西郊的大慶壽寺。

道衍雖名為主持,卻整天呆在燕王府裏,與燕王密商大事。兩人躲在密室裏,沒人知道他們在商議什麼,不過朱棣已貴為親王,再有所想自然也就是皇帝的九五之尊了。

朱元璋去世後,建文帝即位,因不滿皇叔們的驕橫不法,恐怕形成尾大不掉之勢,遂決意削藩。

道衍力勸燕王起兵奪權,燕王感到了自己與朝廷相比,力量懸殊過大,而且建文帝寬厚仁義,民心歸附,所以顧慮重重。道衍卻擺出種種理由打消他的顧慮,又為他全盤策劃起兵造反的事宜,燕王在道衍的勸說下決意起兵,以府中八百壯士設計擒斬了北平的主要將領和官員,奪取了北平的控製權。

隨後四年的時間裏,道衍一直作為朱棣的主要謀士,為他盡心籌劃軍事方略,朱棣對道衍也是傾心相待,言聽計從,朱棣帶大兵出征,則讓道衍鎮守北平,把世子和王妃宮眷都交到道衍手中,足見朱棣對道衍信任之深。而朱棣的行軍路線,進攻或者撤退,也都聽道衍一言而決。有一次,朱棣領兵濟南城下,連攻不克,舍棄又不甘心。道衍派一名使者到軍中,隻在一張小紙條道:“士氣不振了,請回師北平休整。”朱棣看後立刻拔寨回師,毫不猶豫。

道衍最後給朱棣獻上一條看上去凶險的計策:從北平直趨京師,中間不攻打城市,隻要奪取南京,建立帝號,天下便可聞風降服,朱棣依計而行,竟一舉而奪得京師,建文帝自焚身亡,朱棣在南京即位稱帝,各地果然紛紛降附。朱棣便成了中國曆史上惟一一位以藩王起兵,奪取政權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