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知人靠心,眼明耳聰皆不如心亮(3 / 3)

那麼,怎樣才能辨別真偽賢才呢?識人難,有識人者與被識人者兩方麵的原因。作為識人者,往往受浮光掠影、情緒判斷、感情用事、固執己見諸多因素的影響。而被識人者又往往有複雜而多變的心態組合,會給辨別賢才帶來困難。盡管如此,識別人才的真偽並不是無章可循的。

一是要不露聲色地旁觀。俗話說的“旁觀者清”這句話有兩方麵的涵義:其一是說識人才者須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可以平心靜氣,比較客觀,比較準確,能超脫地對人才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觀察;其二是說被觀察者隻有在缺少戒備心理,很少以取悅的心態進行“喬裝打扮”時,呈現出來的才是比較純樸的“真容”。一個投機者,對上和對下,其所作所為肯定是大相徑庭、判若兩人。任何一個人,包括那些最偽詐者,他們隻能騙人一時,不可騙人一世;隻能欺騙一部分人,不可能欺騙所有人。以旁觀者的身份對一個人進行客觀公正的觀察時,其耳朵不會被堵塞,眼睛不會被蒙蔽,就會收集到有關這個人的真實信息。

春秋時齊國著名的宰相管仲曾總結出觀人的四條原則:

第一,嫉妒心強的人不可用。嫉妒心人人都有,但若過於強烈,就是嚴重的性格缺陷了。這種人,一不能用公平的眼光看待別人;二不能實事求是地對待自己。

第二,隻知追求眼前之功,不管計策可行不可行的人不可用。隻追求眼前的蠅頭小利,不顧長遠的大利益,這是嚴重的短期行為。

第三,把任何事情都看得過於簡單的人不可用。這種人大多誌大才疏。辦事情的態度極不認真、嚴肅,往往把簡單的事情弄得一團糟。

第四,輕諾說大話的人不可用。這種人接受任務時大包大攬,真正做起來卻一拖再拖,且能尋找種種借口,任何時候都有理由。

管仲所主張的觀人原則,雖然都重在識德,且是幾千年前的經驗總結,但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二是要麵對麵地直觀。旁觀法識人主要是在旁觀,而麵對麵地直察卻要做正麵接觸,通過直接“交鋒”而獲取對一個人的認識。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思想家,他總結出許多識人的方法。他從“地無常形、人無常性”的觀點出發,主張從穩定的情境中考察識別人,讓其幹事,考察他人。他提出“識人之道”的七條方法,即:對人才提出問題,讓其分辨是非曲直,以考察他的立場、觀點和誌向;提出尖銳問題使其理窮辭少,以考察他分析問題的邏輯性、應變能力和敏感力;就某些重大問題,讓其出謀劃策,看他有無遠見卓識和雄才大略;交與其最艱巨的任務,講明困難與危害,看他的膽識和勇氣;與其開懷暢飲,看他的自我控製力及其品性;讓其幹有利可圖的事,看他是否保持清廉本色;委托其辦事,看他能否如期完成,信守諾言。

諸葛亮的識人方法,實際上是通過觀和行兩方麵來考察了解,達到知人、識人的目的。識人的目的不是隻在於把握表麵的一種現象,而是要把握深潛的本性或原生特征。識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受到識人者、被識人者以及環境關係的複雜影響,是一個需要長期不斷進行信息反饋、修正的係統工程。知人不易,就在於它需要時間和精力,以及客觀條件、主觀因素的多次疊合、印證、再現才能達到目的。

另外,領導知人的目的要明確,不能隨心所欲,想到什麼就觀察什麼。針對性強,才能用心識出所需的人才。同時,要注意保密性,讓對方無拘無束、自由自在中淋漓盡致地表現自己,真正做到“我就是我”,以便領導觀察。

5.以偏概全要不得領導知人識人理應力求全麵。看人要看主流,以他過往曆程中的全部表現作為依據,而不能因為某時或某事上的表現以偏概全。

東周時代,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是一位輔佐君王的奇才。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無知,由周公旦攝政。而成王的三位叔叔——管叔、蔡叔、霍叔,卻企圖陰謀陷害周公旦。他們散布流言,說周公旦圖謀不軌。周公旦為避開讒言,隱居於東,不再過問政事,後來管叔、蔡叔謀反,事情敗露,才使成王懊悔不已,親自迎接周公旦歸來。成王幾乎錯識了賢才。

東漢末年,王莽篡權之前,曾經極力偽裝自己。他裝作謙恭,禮賢下士,經常把家中的馬匹、衣服和銀兩拿出來救濟百姓,以至家中的錢財所剩無幾;同時,他還常常在漢平帝麵前坦言自己克己奉公、誠實待人。當他獲得漢平帝的信任而大權在握時,便露出猙獰麵目,專斷朝政,最後親自殺害了漢平帝,篡權自立,對百姓施予暴政。

識人才既不能一俊遮百醜,也不能隻見不足、不見長處。具體說來要注意兩點:

一是不要以點帶麵。對人才要全麵識別,最忌諱的就是以點帶麵。就是說,看人才要綜合地、立體地看,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隻顧一點,不及其餘。瞎子摸象的寓言當引以為戒:幾個瞎子摸大象,抱著腿的說大象似條柱子,觸著耳朵的說大象似把蒲扇,摸著尾巴的說大象像條蛇,挨著身體的說大象好似一堵牆。盲人之所以都得出了錯誤的結論,是因為他們每個人隻觸到大象的一部分,而沒有接觸到大象身體的全部。

說到人才的“才”,使人想到《水滸傳》中的梁山泊首領宋江。由於他在組織指揮、協調團結方麵有才華,所以做了領袖。但他的智謀卻不如軍師吳用,勇敢不如武鬆,和張順比水中功夫更是差得很遠。可見,在識別人才時,要堅持實事求是,優點就是優點,不足就是不足。現代管理學認為,人的素質可以從五個方麵來衡量,即德、識、才、學、體。但人的這五個方麵的素質不可能平衡地發展,有其突出者,就必然有其欠缺者。因此,認識人才就應全麵觀察,綜合衡量。

三國中的呂布武藝超群,但為人反複無常,貪戀錢財美色,有奶便是娘,應該說呂布的品德素質很差。他早年投奔丁原,丁原很器重他的武藝之道,卻忽視了他的德行。結果,董卓用小恩小惠,贈馬送金將呂布收買過去。呂布利欲熏心,反手殺害了丁原。同樣,王員外了解呂布貪戀美色,將貂嬋許配給他,用反間計挑撥呂布與董卓父子二人的關係。董卓犯了同丁原一樣的錯誤,不識呂布的品德。結果,呂布在美色的逼誘下又親手殺了器重他的幹爹董卓。丁原與董卓在識人方麵算是吃了大虧。

所以說,對人的評價要客觀、公正、全麵。人都有缺點,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在考察人時就要將其優點和缺點分開。尤其應當注意的是,不能由於有一些雞毛蒜皮的毛病,就大驚小怪,全盤否定。西施不是沒有可挑剔之處,但其美貌為主流,因而不失其為美人。

各類人才並非沒有缺點,但不可無限誇大。三國時的張飛,其性格有快人快語、勇猛粗魯的一麵,但也有粗中有細的另一麵。他曾幾次突出奇謀,以巧製敵。諸葛亮對張飛的了解就很全麵。在張飛攻打宕渠山時,魏國守將張郃堅守不出,張飛便每日飲酒,飲至大醉,坐於山前辱罵。劉備得知這個消息後大驚,而諸葛亮卻會心地笑了。他還派魏延從成都押運好酒50甕送給張飛。原來張飛飲酒是計,為的是引誘張郃下山。張郃到底上當,丟失了宕渠山。倘若諸葛亮犯了以點帶麵的錯誤,豈不埋沒了張飛這位人才!

另外,不可以一事之成敗論英雄。辦成功一件事,就言其才幹非凡,一件事沒辦好,失敗了,就言其無能,這樣,未免過於片麵,有失偏頗。在多數情況下,一次成敗並不足以概括全貌。人們都記得,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我國著名的遊泳選手莊泳、楊文意、林莉、錢紅創造了四金、五銀的好成績,為世界所震驚。可誰又能想到,同樣這四位中國遊泳選手在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上僅獲得一銀二銅的成績,連一塊金牌也沒有拿到。如果教練員僅憑一時一事論英雄,僅憑漢城奧運會上的遊泳成績來斷定這四朵金花以後將無所作為,那麼,她們的英才就會被埋沒,世人也就無法領略她們的風采了。同樣的道理,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我國的遊泳選手韓雪、晁娜、陳妍這幾位小花比賽成績確實不盡如人意。由於大賽臨場經驗欠缺,心理素質較差,加上調整狀態不理想,她們的潛能尚未爆發出來。如果僅憑她們這一次的奧運會成績論成敗英雄,那麼,很有可能棄掉在悉尼奧運會上將含苞怒放的新金花,埋沒一批很有發展前途的人才。

那麼,如何才能避免以一時一事之成敗論英雄呢?答案是看一個人的全部曆史和全部工作。從曆史的角度識才,最容易發現一個人的特長或短處。這是因為一個人的思想、作風和行為有連續性和一貫性,其特長或短處都會自覺不自覺地表現出來,尤其在曆史的關鍵時刻,會表現得更加明顯。看一個人的過去,可以預測他的未來。一個人的現在是由過去發展而來的,而未來又是現在的延伸。因此,考察一個人的曆史,可以預測這個人有無發展前途。體操尖子李月久當年差點被教練“淘汰”,原因是他長得比較矮胖,體形不美,教練認為他不是練體操的“料”。他的老師介紹了他的超人毅力和刻苦精神,才打動了教練,教練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留下了他。後來,他頑強拚搏的精神證實了這一點,教練確認他很有培養前途,對他加以精心指導,終於使他成了世界體壇名將。假若教練當時隻看眼前,不看他一貫的刻苦作風,恐怕就不會有今天這顆體操明星了。同樣,如果我國的遊泳教練張雄,隻看到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林莉的成績,看不到她刻苦、拚搏的精神,恐怕也就出不了這朵世界一流的泳壇金花了。

我國戰國時代魏國的謀士李克在回答魏文侯問話時,談到從五個方麵去識別人才。

第一,屈視其所親。當一個人懷才不遇時,就看他跟哪樣的人親密來往。如果他是跟一些同樣不得誌的人親密相處,發牢騷,鳴不平,他就是個心胸淺薄的小人物。

第二,富視其所與。當一個人非常富有的時候,要看他把錢往什麼地方用。如果他專走後門,賄賂有權勢的人,或隻會送禮給比自己地位高的人,這個人肯定不怎麼樣;如果他把錢慷慨地用在培養窮但有才幹的人身上,或是仗義疏財於慈善事業,這樣的人就值得提拔。

第三,達視其所舉。當一個人仕途通達,大權在握時,就要看他舉薦拔擢的都是些什麼人。如果舉薦的是無才無能的人,表示他有私心,不為國家著想;如果舉薦的全是睿智、廉潔的人,表示他絕無私心,一心為社稷著想,這種人是值得賦予重任的。

第四,窮視其所不為。如果一個人求取功名不得,仍保持名節,不走歪門邪道,不奴顏卑膝,不投機鑽營,表示他是個可以擔大任的人。

第五,貧視其所不取。當一個人窮得難以度日,就看他是不是貪婪如餓鬼。若一味拍馬求好處,就是不可用的小人物;若是窮不喪誌,對有錢人仍然不卑不亢,就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人物。

6.培養出豐富的相人經驗

領導相人能力的大小,直接關係到人才的使用和自身事業的規模。大凡有成就的領導,都是有豐富的相人經驗,能人盡其用的人。晚清名臣曾國藩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曾國藩一生喜好相人,尤其於治軍時期,對所選用選拔之人才,必經其當麵觀察,用心辨其才學之高下,道德之深淺,然後定其取舍。他的相人,一從自身的學問修養出,二由自己豐富的閱人經驗出,流傳後世編為著作而可謂效驗的方法有《冰鑒》一書,內容豐富詳盡,屢為後人所推重。據《清史稿曾國藩》傳載,每逢選吏擇將,他必先麵試目測,審視對方的相貌、神態,同時又注意對方的談吐行藏,二者結合,判斷人物的吉凶禍福和人品才智。

世人傳言曾國藩善相人,預卜終身,雖不無過譽之嫌,但也並非毫無根據。曾國藩任兩江總督的時候,有人將陳蘭彬與劉錫鴻推薦給他,認為他們頗善文藻,能下筆千言,而且對天下大事都頗有見解。曾氏隨即接見了這兩個人,相談已畢,曾氏對推薦他們的人說:劉錫鴻這個人看起來一臉抑鬱不平之氣,將來很可能不得善終。陳蘭彬這個人看起來氣息沉著一些,將來可能做到三四品的官階,不過也不會有大作為。

後來,劉錫鴻一次隨郭嵩燾出使,擔任副使之職,但是二人的意見卻常常不合,互相攻訐。劉錫鴻私下寫信回來,奏郭帶妾出國,並且與外國人來往密切,實在是有損我們國家的形象。郭信也彙報說劉偷了外國人的手表。當時主政者李鴻章偏袒同門的郭嵩燾,將劉撤回,並且以後再不設立“副使”之職。劉受到這樣的處罰感到十分窩火,竟向朝廷上疏說李鴻章當殺,其罪名有十多條之多。當時李鴻章權傾一時,大清國所有外交事務多要倚重李公,怎麼會理會劉的“一派胡言”。於是,劉的上疏就落了留中不發的命運。這樣一來,劉更加氣憤難平,口無遮攔,逢人便講李鴻章的壞話,弄得所有故交故舊也不敢再和他來往。每次設宴請客,往往無人登門,不久即抑鬱而死。

陳蘭彬的經曆也正與曾氏預卜的不差分毫。陳後來雖經許振禕推薦來到曾氏幕下,但始終因為過於正直不肯隨俗,且為人處事勇氣不足而終無大的建樹。

史稱曾國藩預決二人,真如天算一般。曾國藩認為:神平則質平,神邪則質邪。

這裏談及的‘神’與‘精神’一詞不完全一致,它發自於人心性品質,集中體現在麵部,尤其是體現在兩隻眼睛裏,即曾國藩所說的“一身精神,俱乎兩目”。

如果一個人的“神”侵偏狹,“神”挫,其品格卑下,心懷邪念,容易見異思遷,隨便放棄自己的道德情操而趨利。這種人平常善於掩飾自己,往往在準備充分,形勢成熟後才顯出本性,而不會輕易發難,不打無準備的仗,是大奸大賊一類的人。這就是觀人要視“神”的道理。

所謂“精惠則智明,精濁則智暗”,是說觀察一個人的“精”,可以識別其智慧明暗。聰明敏慧的,其“精”條達暢明;魯笨愚鈍的,其“精”粗疏暗昧。這個“精”,與“精明能幹”的“精”字在意義上有些聯係,但識別起來,並不容易。

古謂人有“精、氣、神”三性,“精”指一個人才智能力在氣質上的外部顯露。花氣襲人是芳香,人的才情心力也會像花香一樣有靈。品質的複雜,加上個人修養和環境、營養等因素的外在影響,有些人的“精”和“神”表露不十分明顯,特別是處於落魄頹喪時期,普通人難對此一目了然,一洞澄明。這就需要識人者運用經驗和感覺去進行綜合判斷。許多人都有這種體驗,一看某人,就知道他聰不聰明,道理即在於此。這即是觀“精”之說。

所謂“筋勁則勢勇,筋弱則勢怯”說,意即觀察一個人的筋,能識別其膽量。筋勁,其人勇猛有力,筋鬆,其人怯懦乏勁。

“骨硬則質剛,骨軟則質弱”說,即觀察一個人的骨,能識別其強弱。骨健,其人強壯,骨軟,其人軟弱。曾國藩在鑒識人才時認為神和骨是識別一個人的門戶和綱領,有開門見山的作用。他在《冰鑒》中說:“一身骨相,俱乎麵部。”“筋”和“骨”則經常聯係在一起被用來考慮一個人的力量勇怯。

“氣盛決於躁,氣衝決於潛”:觀察一個人的“氣”,可以發現其沉浮靜躁。沉得住氣,臨危不亂,這樣的人可擔當大任;浮躁不安,毛手毛腳,難以集中全部力量去攻堅,做事往往“知難而退”、“半途而廢”。活潑好動與文靜安詳不是沉浮靜躁的區別。底氣足,幹勁足,做事易集中精力,且能持久;底氣虛,精神容易渙散,多半途而廢。文靜的人也能動若脫兔,活潑的人也能靜若處子,而神浮氣躁的人,做什麼事都精力渙散,半途而廢,小事精明,大事糊塗。該精心時精心,該粗心時也粗心,不能真正靜下心來思考問題,遇事慌張,稍有風吹草動,就氣浮神驚起來。

“相人”是領導必備的一門大學問。領導不僅要借鑒前人的經驗,更要在實際行動中用心積累,逐步培養出豐富的相人經驗來。

7.對可用之才要大膽使用

古人論及用人之道,十分推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身為領導,對於自己已用心了解的可用之才要大膽使用。領導用人不嫌不疑,不但應在人才失敗危難之時,也應在其順利有功之後,特別要防備出於嫉妒、挑撥的誣陷中傷。

馮異是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大將,更始年間歸降劉秀,任主簿,從破河北割據勢力王郎,封應侯,又協助劉秀鎮撫河北。為人謙讓,不伐己功。諸將並坐論功,馮異卻常常獨坐大樹下,故軍中號為“大樹將軍”。後擁戴劉秀稱帝,定封陽夏侯,任征西大將軍,鎮壓赤眉農民起義軍,平定三輔割據勢力,功勳卓著。

馮異手握重兵,長年征戰在外,心中不安,遂上書請求內調朝廷,光武帝不許。後來有人告發馮異專製關中,擅自斬殺長安令,威權至重,深得人心,號為“鹹陽王”。光武帝派使者將這些上書交給馮異。馮異內心惶懼,隨即上書表示忠誠。書中說:“臣本諸生,遭遇受命之會,充備行伍,過蒙恩私,位大將,爵通侯,受任方麵,以立微功,皆自國家謀慮,愚臣無所能及。”光武以詔書回答馮異說:“將軍之於國家,義為君臣,恩猶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懼意?”表示對馮異的信任,以使馮異專注關中。

建武六年,馮異回到洛陽,劉秀立即召見並且向公卿介紹說,這是我起兵時的主簿,為我披荊棘,定關中。又提起“無蔞亭豆粥”和“滹沱河麥飯”的坎坷往事。當年劉秀鎮撫河北時,為王郎部隊所迫,退至饒陽縣無蔞亭,恰逢天寒地凍,眾人皆饑寒交迫,疲憊不堪。馮異給劉秀煮了鍋豆粥。第二天,劉秀對諸將說,昨天得公孫的豆粥,饑寒俱解。到了南宮,又逢大風雨,劉秀等人在空屋中避雨。馮異、鄧禹抱薪點火,給劉秀烘烤衣服,馮異又給找來了麥飯和兔肉。光武帝一直感激馮異的厚意,所以特地使中黃門賜以珍寶、衣服、錢帛。並且下詔曰:“倉卒無蔞亭豆粥,滹沱河麥飯,厚意久不報。”馮異稽首謝曰:

“臣聞管仲謂桓公曰:‘願君無忘射鉤,臣無忘檻車。’齊國賴之。臣今亦願國家無忘河北之難,小臣不敢忘巾車之恩。”

所謂“巾車之恩”,是馮異追述劉秀對他的恩德。馮異早年與劉秀在一起。一次,馮異私自外出,被巡邏軍士懷疑逃跑而予扣留,劉秀在巾車鄉將其釋放。馮異提出想回家探望母親,劉秀慨然予以放行,以示不疑。馮異重提往事,表示不敢忘巾車之恩,是以過去君臣之間的相互信任,來重申新形勢下君臣相知的關係。

馮異在洛陽逗留了十餘日,劉秀多次賜宴款待,並共同商議滅西蜀公孫述的計劃,然後,讓馮異回任鎮守關中,還允許他帶上妻子、家人,以示信任。馮異也始終對劉秀忠心耿耿,以身報效而不敢有私,最後死於征伐隗純的戰鬥中。

領導用人就要開誠布公,毫無猜疑。對於自己長期用心觀察的可用之才,不必顧慮,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

漢末三國時期是各方爭相延攬人才,人才也各擇明主的時期,因此,兄弟各仕一方的情況並不罕見,其中最著名的當推諸葛氏家族。蜀漢賢相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在吳國屢任要職,仕為大將軍,族弟諸葛誕在魏國也統領重兵,鎮守一方。而在吳、蜀兩國由聯合轉為對抗之際,吳主孫權對諸葛瑾的信任卻始終不渝,自稱君臣之間為神交,這被傳為千古美談。

諸葛瑾在漢末時躲避戰亂到達江東,被人推薦給孫權,受到孫權的信任,被任命為長史,後改任中司馬。

諸葛亮為孫、劉聯合事出使東吳時,孫權曾授意諸葛瑾挽留諸葛亮,說:“卿與孔明(諸葛亮)同產,且弟隨兄,於意為順,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從卿者,孤當以書解玄德(劉備),意自隨入耳。”諸葛瑾回答說:“弟(諸葛)亮以失身於人,委質定分,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也。”明確表示兄弟各事其主,皆忠心無二的態度。

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諸葛瑾奉命到益州去見劉備,商議兩國通好的事情。他與弟弟諸葛亮“俱公會相見,退無私麵。”表明兄弟二人皆以公務為重,不把兄弟私情摻雜進去。

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派軍以武力強奪荊州,孫、劉聯盟破裂。諸葛瑾隨同呂蒙等進攻關羽,以功封宣城侯。後又任綏南將軍,代呂蒙為南郡(治江陵,今屬湖北)太守,駐守公安。

蜀漢劉備章武元年(221),劉備為報吳國奪取荊州及殺害關羽之仇,親統大軍討伐吳國。孫權派遣使臣向劉備求和,諸葛瑾也寫信給劉備,責備他不該為報關羽被殺的小仇,就破壞孫、劉聯盟,放棄恢複漢室天下的大業。這時有人說諸葛瑾另外派遣親信與劉備進行聯係,這話傳到孫權那裏,孫權說:“孤與子瑜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然而這些謠言流傳頗廣,主持對蜀作戰的大都督陸遜上表給孫權,保證諸葛瑾絕不會那樣,希望孫權能明確表示,以消除謠言。孫權寫信答複陸遜說:“子瑜與孤從事積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為人,非道不行,非義不言。”並講已把那些誣告諸葛瑾的奏疏都加封後派人送給諸葛瑾,同時還送去自己的親筆書信。孫權在給陸遜的信中最後講:“孤與子瑜,可謂神交,非外言所間。知卿意至,輒封來表以示子瑜,使知卿意。”派人把陸遜力保諸葛瑾的表章也送給諸葛瑾。以後,孫權對諸葛瑾的信任始終如一,諸葛瑾先後升任左將軍、大將軍。諸葛瑾去世後,他的兒子諸葛恪繼續受到孫權的重用,孫權病危之時,任命諸葛恪為輔政大臣,托以後事。

孫權可謂知人用人的楷模。在對待諸葛瑾的問題上,充分體現了他“用人不疑”的人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