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員工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容易對周圍的人和環境產生不滿。員工積累的不滿需要發泄,最好的方法是“讓他說”,讓他把心中的怨恨發泄出來,以消除他心中的煩惱和不滿。
用語言發泄不滿時,還要有人“傾聽”,摩托羅拉公司就用交談、座談會等方式來傾聽員工的聲音,並取得了驚人的效果。他們發現,不滿和抱怨是一件積壓很久的事,如果員工隨時都有與管理者平等對話的機會,任何潛在的不滿和抱怨,就都因此在爆發之前被解決了。
由此可見,領導應當學會傾聽,這是消除員工不滿情緒的最佳潤滑劑。作為領導傾聽員工意見時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誠懇、認真傾聽的態度可以減少員工的不滿。當你來不及傾聽意見時應及時對部屬表示歉意。
[2]要善於表示同情與理解。同情和理解會拉近彼此的距離,同時也是消除對方不滿的最佳調和劑。
[3]適當地提問和做筆記可使對方真切地感受到你的關心,還可以引導員工對問題症結進行具體分析。
[4]得體手勢、表情等非語言的表達也會使對方感到受到尊重。
除了對員工的不滿傾聽外,還要對集中的意見采取改正措施。並張貼布告或者集會宣布等形式廣而告之這樣才能平息不滿情緒。
總之,傾聽是一門藝術,如果領導善於傾聽,那麼企業內部的協調係統必能進入良性循環,一個和諧、有凝聚力的企業必能為每一個員工創造最好的工作環境,而發泄了不滿情緒的員工依然會能給企業帶來回報。
人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是同一個硬幣的兩麵,如果不讓消極者露麵,積極者也就難以“浮出水麵”,或者即使是顯現出來,也難以長久。
但在現實的組織中,從上到下幾乎已經達成高度的默契:積極地投入工作,不要將負麵的情緒帶到工作中。對領導要笑臉相迎,對同事要隨和相處。如果將不滿表現出來,小心“吃不了兜著走”,至少也是幼稚和不成熟的表現。組織試圖將一個完整的人分割開來,工作的時候,人最好隻有理性,沒有情感;更為苛刻的要求是對工作充滿熱情,但不能有任何別的情緒。但事實是,情緒問題從來沒有真正從組織中消失。而且,由於組織有意無意地壓抑或回避這個問題,從而沒有為其提供正常的渠道,使得不滿情緒一旦暴露就具有很大的破壞力。那些隱藏著的負麵情緒並不會消失,而是悄悄地、慢慢地侵蝕著組織的機體。背後的發牢騷,說怪話,傳謠言,暗中挖牆腳、使絆子等就成了這種“能量”發泄的主要方式。凡是在背後進行的東西,往往會被主觀上誇大,從而使誤解叢生,相互間的信任感被破壞。最終是組織的凝聚力、士氣和共有價值觀遭到削弱和破壞。
作為領導要時刻關心員工,想他們之所想,急他們之所急,及時化解員工的不滿情緒,才能保證整個組織隨時以最高的效率去運轉。
7.教育下屬同樣要注重方法的運用
領導在經曆和經驗上一般要比下屬豐富得多。因此,當下屬犯錯誤時,領導對其進行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善意的批評。但教育下屬要講究方法的運用。
宋朝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在相府見王安石一首題為《詠菊》的詩,內有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大為驚異:西風,一般是指秋風;黃花即菊花。菊花於深秋盛開,秋風怎麼能吹落菊花呢?蘇東坡提筆依韻續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續完告辭回府。後來王安石取出詩稿一看筆跡,知是東坡所續。便令人查明湖廣缺官冊,奏明皇上,讓蘇東坡任黃州團練副使。蘇東坡到黃州後,一到花棚,頓時驚得目瞪口呆:隻見枝花盡落,滿地金黃!蘇東坡這才知道自己的錯誤。他再見王安石時說:“學生在黃州目睹了秋落黃花,更知自己才疏學淺。今後將不再滿足於一知半解,而要謙虛謹慎,以求真知灼見!”王安石喜笑顏開,急忙攙起蘇東坡,並說了許多勸勉和激勵的話。
怒罵訓斥是教育人,滔滔不絕的說教是教育人,像王安石這樣不動聲色,讓對方在事實麵前翻悟自省也是教育人,而且是更巧妙的教育人。其中所妙,就妙在無言勝過有言。相反,批評起來喋喋不休,往往招人厭煩。相信常下棋的人必有類似的經驗:當你下決心欲抬手落子時,身旁常會有人不斷地提出忠告。從理論上來說,對方是基於一片好意,這種做法沒有錯,然而,若要完全聽從對方的指示,已相當困難,更何況當事人在心底對此事往往已有反感。
領導教育下屬時也要注意,對於那些能主動認識到錯誤且又好麵子的下屬,完全可以采用這種無聲的批評來教育他們,對於他們而言,這種做法比正麵批評教育效果好得多。無聲的批評是保全下屬麵子的做法,是一種點到而止,雙方心領神會的教育方式。尤其在多數人犯錯時,這種方法更有奇效。
領導人每次召集會議,總有遲到者。對這種紀律觀念不強的人,如果當眾責問遲到原因,有的人不但不會檢討,反而會找許多理由,搞不好就會激化矛盾。正確的教育法是采用無聲斥責術。即對他的遲到不屑一顧,在他還來不及道歉和解釋時,就正式宣布開會,對方即便解釋,也不予理會,從而使他生出不安之心,並可能在會議中表現出為彌補遲到之過而向領導表示友好和善之意。如果是大多數人遲到,領導也可以用這種方法。
總裁召開工作會議,隻有開發部主任準時到達會場,其他人全部遲到。總裁大為惱火,但他沒有批評任何人,隻是表揚了開發部主任,高度讚揚了他的守時作風。結果其他人都麵帶愧色。
因為遲到的人當中很可能有人有正當理由,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將他們批評一通,那麼有正當理由者必然心中不服,覺得冤枉要申辯。他一申辯,其他人也會紛紛申辯,結果不但達不到目的,還把大多數人都給得罪了。
其實在場的人誰也不怕批評,因為有這麼多人陪著,又不丟臉。一旦有人申辯,何不跟著起哄?若將“有正當理由的”和“沒有正當理由的”區別對待又不可能。就算你能區分,後者也會惱怒。
所以,表揚少數實在是最佳做法,既揚了正,又壓了邪。受表揚者當然高興,對大多數人來說,卻是你含蓄地批評教育了他們,但並沒有得罪他們。他們一方麵感到羞愧,一方麵還覺得你給他們留麵子,會對你更加感激和服氣。這就是無聲的批評教育的好處。
下屬隻要認識到自身的缺點,而領導對此不予理睬時,就會在心中產生受輕視之感,帶著這種心情進行工作,心中不免常掛記這種過失與不安,並試圖以努力工作之成績,去彌補這種損失。所以,與人交往或約會,有經驗者往往會比約定時間早些到場,對方即便準時來到,也有對人不住的感覺。就是這個道理。
杜甫的詩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詩句,無聲的批評教育也像這“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一樣,滋潤了犯錯誤下屬的心田,讓下屬們自覺改正錯誤,這也是教育下屬的最好方法。
教育方法的選擇上,領導一定要慎重。選對了,下屬及時改正錯誤並感激你;選錯了,不僅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還可能招致下屬的嫉恨。
8.領導要給下屬留餘地兵法雲:“圍三闕一。”對於困境中的敵人要放他一條生路,否則對方隻會拚死反抗。領導對下屬也是一樣。領導管理下屬絕不是一定要堵住下屬的出路,那樣做隻能把下屬“管死”,最終損害的是組織的利益。給下屬留出一條出路,這能讓下屬體會到你的良苦用心,下屬才會更加努力地為組織服務。凡事給下屬留一條出路,你麵前的天地會更加寬廣。
喬治本管理的是家廣告策劃公司。他的下屬中有位年輕人經常上班遲到,有時甚至多達半個小時之久。
喬治本為此很惱火,想狠狠地教訓一下這個年青的下屬,但考慮到這個年輕人的工作業績還是不錯的,於是打算隻是提醒他一下,但還給他留條出路。
他把年輕人叫到了自己的辦公室。當他剛踏進辦公室門口的時候,喬治本就很有禮貌地站了起來,欣喜地告訴他:“你這幾天的工作成績很不錯,有幾項廣告創意被大客戶重金買斷,的確是很不錯,實為公司不可多得的人才。”
接著,喬治本就切入正題了:“這幾天有一家公司聽說你的策劃很有特色,多次找我交涉,想和你單獨見麵談談,昨天那個公司的一位公關人員早上一上班就掛來了電話,我回絕了,因為那時你還沒到公司來。今天早上,那人又親自來了一趟,可是等到8:20你仍沒到公司來,他還以為你有什麼急事不能脫身,今天不上班了呢!”喬治本不失時機地說:“你總是上班遲到,有時客戶來了以後你不在,我也不知如何是好。這對你自己工作是一種損失,對公司的利益也是一大損失。因此,我希望你能按時上班。”
喬治本又強調道:“你作為公司的骨幹力量,的確為大家帶來了不少利益,公司不能沒有你,我希望你能清楚自己的位置,如果你不珍惜目前自己的位置,那別人很快就會頂上來,到那時我就不好再為你說話了,我們大家對於你的工作寄予厚望!”
喬治本首先表揚了下屬,接著嚴肅地指責了下屬的錯誤,話說的雖然並不嚴厲,但卻十分明確地指出下屬的處境,緊接著,他又指出一條明路:遵守公司製度,努力工作,珍惜自己目前的位置。
給下屬留條出路,實際上就是先指出問題的嚴重性,似乎已經無法收拾了。然後再在看似沒有辦法的時候,鬆口,提出一個可以實行的方案。魯迅先生說過這樣一個比喻,假如一間四壁都封得嚴嚴實實的黑屋子,你想要打開一扇窗,不妨先說要打開一扇門。屋子裏的人不同意的話,這時你再說開窗就順利成章了。
9.殺雞儆猴有時更見成效
麵對複雜的局麵,領導若能當機立斷,殺雞儆猴,有時更易見成效。
清人範璨中進士以後,被任命為大興縣知縣,當時的大興縣非常混亂,百姓怨聲載道,範璨到任後不知如何動手治理大興縣,下屬進言說:“您不妨殺雞儆猴,”範璨問:“雞在哪裏”,下屬說:“大興縣有個人叫阿青,也是一個小官吏,但依仗家裏有幾個錢,又有幾個親戚是做大官的,平時飛揚跋扈,為害鄉裏,攪得大興縣雞犬不寧,前幾任縣令都不敢招惹他,他也因此更加不把縣令放在眼裏,您可以拿他開刀”。
有一天,範璨正在衙門大堂上處理公務,阿青突然帶著人闖進來,說要抓人。範璨心想機會終於來了,於是拍案而起,厲聲嗬斥道:“你這個狂妄之徒,竟敢擅闖公堂!我要是不懲治你,不但辜負了朝廷的知遇之恩,也枉為這裏的父母官!”說完,馬上命令衙役把阿青捆了起來。然後,範璨發布公告,讓老百姓到縣衙訴說冤情,終於搜集了許多阿青作惡的證據。把阿青治罪後,大興縣也恢複了平靜。
顯然,在領導管理下屬中,運用殺雞儆猴的方法將有助於領導樹立威嚴,增強對下屬的控製力。然而殺雞儆猴也不能隨便濫用,必須根據管人的需要,選擇適當的時機,偶爾用這招方能收到預期的效果,這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決不放過第一個以身試法的“雞。”
千裏之堤,潰於蟻穴。再嚴明的法紀,也經不住人們一次又一次的違反、破壞。為了維護法規、製度的嚴肅性,領導必須及時捕捉第一個膽敢以身試法的“雞”,堅決從嚴處置、教育更多的下屬。這種方法又叫“槍打出頭鳥”。第一個以身試法的“雞”,猶如出頭之鳥,一來數量最少,容易懲罰;二來影響極壞,倘若不及時打掉,後麵勢必跟上來一群。因此,領導絕不能放過第一個以身試法的“雞”。
[2]重點懲罰性質最惡劣的“雞。”
有時候,領導會同時遇到好幾個違反法規的“雞”。如果不分青紅皂白,一律嚴加懲處,一來打擊麵過寬,起不到應有的教育、挽救作用;二來對工作也會產生一些不利影響,甚至會因此而蒙受一些不必要的損失;三來領導樹敵過多,不利於今後搞好上下級關係。為此,領導在從嚴處置時,要盡可能擴大教育麵,縮小打擊麵。領導應從若幹個違法之“雞”中,精心挑選性質最惡劣,影響最壞的一個,予以重點懲罰,同時對其他幾個違法情節較輕,認識態度也較好的下屬,給予適當的批評教育。這樣做,既能教育多數下屬,又能使受到嚴懲的“雞”陷於孤立的境地,從而切實收到懲一儆百的良好效果。
殺雞儆猴的策略是行之有效的辦法,然而,這並非鼓勵要在組織內無中生有或捕風捉影地找某人的麻煩。隻能用在組織內部進行風氣整頓,使全體人員具有蓬勃的朝氣,進而達成組織的目標。所以為了整頓組織內部渙散的士氣,領導有時不妨刻意製造一點緊張的氣氛,大膽地使用這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