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方己圓人,別把自己的原則強加給下屬(2 / 3)

在獎懲的實踐中,要有主有輔,有重有輕,不可同等對待,平分秋色。一般來說,獎勵的次數宜多,懲罰的次數宜少;獎勵的氣氛宜濃,懲罰的氣氛宜淡;獎勵的場合宜大,懲罰的場合宜小;獎勵宜公開進行,懲罰宜個別進行;可獎可不獎者,獎;可罰可不罰者,不罰。在製定獎勵和懲罰條例時,要考慮到人們的期望值和承受力。獎,經過努力也達不到,罰,經過努力也難免,這樣的獎懲條例是不能達到激勵目的的。在對下屬行為進行考察時,要著眼於發掘下屬的長處和優點,而盡量淡化和忽略下屬的短處和缺點。

有些領導者喜歡用懲罰來指揮下屬,對於獎勵,力度就小得多。他們認為這一方麵可以使下屬謹慎、勤奮地工作,一方麵可以減少集體的損失。那麼,他們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呢?不僅沒有達到,而且效果更遭。在這樣的集體裏,下屬要麼因怕受到懲罰而不敢放手工作,沒有激情,要麼心生去意,無心戀戰。

因此說,高明的領導不僅要知道運用賞罰之術,而且還必須知曉賞與罰二者的關係及應用的時機。賞罰的時機把握與量的把握是一個優秀領導區別於普通領導的關鍵之處。

作為一個領導,如隻知賞罰之術,而不能適度地把握賞罰之差異,那結果會是事與願違的。必須知道賞的因素要大於罰的因素。而賞的幾率要大於罰的幾率。但這並不是說讓領導隻知道賞,而荒廢了罰。必須正確把握賞與罰的分寸與份量。

在當今社會,懲罰的方式越來越少,獎勵的方式越來越多,這為領導者多獎少罰、重賞輕罰創造了有利條件。

有了這麼多的選擇,領導者在獎懲下屬時隻需要注意一點:懲罰時不要傷害下屬的身心;獎勵後不要讓下屬覺得刻薄。能做到這一點,下屬才會主動替領導分憂,才會向領導的原則靠攏。

5.求同存異,莫過分追求一唱百和

作為領導,你是否喜歡下屬絕對服從,沒有一點異議?你是否把集體中所有人都唯你的馬首是瞻視為領導藝術的最高境界?如果是這樣,你所領導的集體是沒有發展潛力的。高明的領導者從不壓製異議,從不對提異議者發怒,叱責,即使偶有失態,也會立即認錯。對於異議,高明的領導者認為正確,就會立即采納,即使認為不正確,也不會強求下屬收回異議。

每一個領導者都應該明白:有異議和不服從是兩碼事。有異議的下屬照樣可以不打折扣地執行領導者的決定;不服從命令的人也有相當一部分並不是出於反對領導者的決定才那樣做的。

所有人都用一個聲音說話,這當然好,但不一定有異議就不好。雖然領導者都希望自己說一不二,希望“號令天下,莫敢不從”,但也不能因此就視提異議者為眼中之釘、肉中之刺。相反,對持異議者還要善待,要允許他們說話。

對於領導來說,必須在民主基礎上集中,隻有聽取眾人的意見甚至反對的意見,才能為自己製定規章製度、規劃提供有利的資料。一位高明領導必須也應該有允許別人或下屬發表意見的心胸,包括那些直接觸及自己痛處的話語。領導者也都該允許別人發表意見,這種話說起來容易,但要真正做到這些或者長時間做到這些似乎不是容易的事。唐太宗有諫臣魏征及房、杜二人。所以,才有唐朝的貞觀之治。商紂王聽不了眾臣子的良言,也不允許下屬發表自己的真正意見,所以商朝滅亡。

身為一位現代的領導者,除具備領導者的高瞻遠矚與其獨具的慧眼外,還必須學會允許下屬及別人發表意見。

在任何一個集體中,下屬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牢騷、抱怨、煩躁或憤怒的情緒。作為領導,你必須允許下屬有這些抱怨。這些抱怨對領導來說或許不成問題,但對下屬們卻至為重要,所以領導對他們的抱怨不可掉以輕心,漠然視之。

從某種意義上說,領導者的一大職責就是聽取抱怨。一個出色的領導者應樂於接受下屬的抱怨,如果你一時沒空聽他們訴說,也應約一個時間讓他們向你訴說。不要當即反駁下屬的怨言,應該讓他們一吐為快。

有些領導人堅信“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認為不吵不鬧,沒有反對意見,不論自己提出什麼計劃都一片讚譽,一致通過,就是集體的興盛之兆。

這種領導也不喜歡下屬反對他的意見,如果恰巧有四五種不同的看法同時出現,他往往會覺得焦頭爛額,不知所措。最鎮靜的辦法也不過是說:“今天有許多很好的意見被提出來了,因為時間關係,會議暫時就到此為止吧。以後再找機會,大家好好討論。”想盡辦法要追求他心目中的“人和”。

他們沒有想過:聽不到意見,領導者何以盡職?某些領導對下屬提出的意見步步設防不是沒有私心的,他們覺得讓異議存在、通過就等於表明自己無知。

有些領導者更為武斷,他們直接拒異議於門外。他們對待敢於提出異議的下屬總是非常粗暴,總是告誡下屬不要對領導的決定說三道。

第二節“瞎”操心領導與下屬間的異議往往是針對一個問題,下屬發表了意見,而領導不同意;或者是領導發表的意見,下屬不同意。至於誰的意見最終是正確的,自有實踐來檢驗。但是,在溝通過程中,領導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如果你不能接受下屬的反對意見,就會得到一個不從諫如流的評價,如果你無條件地接受意見,你也會在下屬眼裏得到一個沒有主見的印象,不但失去了自己的威信,而且再也無法得到下屬的尊重。因此,如何麵對下屬的反對意見,你還要三思後行。

正確地麵對下屬的意見,領導的心態調整最重要,下屬絕對不是針對你個人提出意見的,他肯定是抱著對工作、企業負責的精神,盡管也許由於客觀原因,他的意見不一定正確,但是他的勇氣非常值得讚許。你隻要想到這些,你就絕對可以正確對待反對的意見了。

還有相當一部分領導者麵臨著另一種情況:不管領導的決定是對還是錯,下屬們從來不表示異議。這看上去似乎很好,但實際上卻像一潭死水,連水波都沒有,了無生機。麵對這種情況,領導者切不可被表麵現象蒙蔽,而應盡量鼓勵下屬發表異議。

領導者鼓勵下屬發表異議的辦法有兩種:

一是放棄自信的語氣和神態,多用疑問句,少用肯定式。不要讓人覺得你已然成竹在胸,說出來征求意見不過是形式而已,真主意假商量。

二是自己挑選一些薄弱環節暴露給人看,把自己設想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點告訴別人,引導別人提出不同的意見。

隻有集合多方麵的意見,不斷改進自己,才能使自己更上一層樓。

良好的相處,往往不是相互忍耐而得到的,在很多時候,反而是爭吵的結果。

要注意的是,當你在下屬的不同意見中選擇一種用時,切記不要傷害未被選用意見那部分人的自尊心。首先應該肯定他們的辛苦是有價值的;其次要以最委婉的方式說明不采用他們意見的原因。不要讓持不同意見的下屬有勝利者和失敗者的感覺,不要讓他們之間產生隔閡和敵意。

若能妥善處理好這些問題,反對之聲不僅不是領導者的禍水,相反,或許還是領導者的福音。

6.不妨為人情而違背規則

任何一個集體,都是有日常規範的。正應了那句俗話:“無規矩不成方圓。”在一個集體中,如果沒有一個規則顯然將使集體裏的每一個人受到影響甚至損害。

規則既然製定,一切就要按規則辦事,該獎的獎,該罰的罰。這似乎是大家都認可的天經地義的事。然而,如果仔細翻閱史書、拜讀偉人傳記,人們就會發現,傑出的領導者並不全按規矩出牌。他們經常在規則中注入人情,有時甚至因為顧及人情而違背規則。而做出了這樣的行為、似乎違背了管理規則的他們卻贏得了他們的下屬的愛戴,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

《水滸傳》中有一個精彩片斷,寫的正是梁山頭領——及時雨宋江在法理與人情間轉換自如,方圓並舉以立威、收服人心的事。

一天,宋江酒醉,吟詞述懷,不覺又透出招安宿願。行者武鬆不滿地說:“今日招安,明日招安,卻冷了弟兄們的心。”而黑旋風李逵更不管三七二十一,睜圓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什麼鳥安!”隻一腳,把桌子踢起,將東西顛了個粉碎。宋江大喝道:“你這黑廝怎敢如此無禮,左右與我推出去,斬首報來。”眾頭領一聽,都跪下來說:“這人酒後發狂,哥哥寬恕。”宋江立即就坡下驢,說:“先把這廝監下。”宋江當然不會殺李逵,隻不過不得不以此為策略。意思是李逵跟我關係密切又怎麼樣,我照樣拿下。有殺雞給猴看之意。

李逵很坦然,被幾個當刑小校請去監房睡覺時還一邊走一邊說:“哥哥殺我也不怒,剮我也不恨,除了他,天也不怕。”

宋江聽李逵所說,不覺酒醒,忽然發悲,動了感情,對吳用說:“我在江州醉後,誤吟了反詩,多虧了他。今天卻險些壞了他性命,多蒙眾兄弟諫救了。”接著宋江說了真心話,“我與他之間情份最重。”

宋江是聰明人,他的招安宿願,底下許多兄弟都很反對。李逵呢?對於招安好與不好,他是人雲亦雲。宋江不好拿其他弟兄做反麵教材,拿了李逵當“反招安”的典型。如以上所分析,這不過隻是策略而已。接下來宋江的動情,也可以說是反悔,是宋江要赦免李逵的理由了。

按道理說,李逵咆哮聚義廳,公然對抗梁山領袖,已然觸犯了梁山的法令,即便可以不被處死,也應受一定的刑罰。這樣做很合法治精神,旁人也挑不出什麼毛病。但宋江並未按規矩辦事,反而因情誼而廢法理,赦免了李逵。而讀者也明白,宋江若果真依法處斬李逵,梁山好漢們必將心存不滿,另尋出路,此時,“徇情枉法”顯然比“執法如山”更為有利。

不隻小說中有這種“徇情枉法”的例子,曆史上也有類似的實例。

侯君集是唐朝開國功臣之一,後來被繪像淩煙閣上。他居功自傲,又頗貪婪,在平定高昌國時,未經奏請,將一些無罪的人收為家奴,又私自取去高昌國的大量寶物,據為己有。上行下效,將士們也學著主帥,紛紛竊盜,侯君集因自己的短,也不敢管束。班師回朝後,被人揭發,送進了大牢。

後來雖經人搭救而被釋放,侯君集從此卻心懷不滿,萌發了謀反的念頭,與那個荒唐之極的太子李承乾攪混在一起,鼓動其鬧事。他曾伸出粗壯的大手,對太子說:“這雙好手,當為殿下效力!”

後來,他的陰謀破露了,唐太宗親自將他傳來,對他說:“你是有功的大臣,我不想讓你去受獄中官吏的侮辱,因此親自來審訊你。”

侯君集先是不承認,唐太宗召來了證人,將他謀反的前後經過一件一件陳列出來,又出示了他與太子往來的密謀信件。侯君集理屈辭窮,隻好服罪。

太宗征求大臣們的意見說:“君集立過大功,留他一條活命,你們看行嗎?”

大臣們都不讚成,唐太宗長歎一聲說:“隻好與足下永別了!”說罷淚如雨下。

侯君集後悔莫及,臨刑的時候,對監刑將軍說:“沒想到我侯君集會落到這個地步!可我早年便追隨陛下,在平定異族時也立有大功,請求陛下能留下我一個兒子,以保全我侯氏這一門血脈!”

按照封建社會的法律,像侯君集這種謀反的人,不隻要滿門抄斬,而且要禍及九族。可唐太宗網開一麵,赦免了他的夫人及兒子的死罪,隻是流放到嶺南。

唐太宗為了一個屢屢違法的侯君集,竟然“徇情枉法”。值得嗎?值!像唐太宗這樣精明的人,是不會做沒意義的事的,更不會輕易違反規則。之所以答應侯君集留下血脈的請求,正是為了收天下臣民之心。這種為人情而違背規則的行為,顯然有其存在的必要。

法理是方正的,可惜方正的法理並不適用於一切情況。做為方正的法理的互補,圓滑的人情是領導者不可不考慮的。

有些領導者認為既然有規定,就該按規矩辦事,不講一點人情。但這樣未必就能做到公正。如果領導者表現出鐵麵無私的態度去對待下屬,並不會受到下屬的歡迎,反倒會得到刻薄寡恩、不近人情的評價。當年的雍正皇帝就是因為對有功之臣也一點不留情而被人詬病的。

7.寬容是領導者必須具備的胸懷

潔白的美玉上常有瑕疵,普照大地的太陽上常有黑子。世間萬物都不是完美的,吃五穀雜糧的人更是如此。不僅人人都有缺點,而且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犯無數個大大小小的錯誤,尤其是在工作中,由於種種主客觀因素,更是屢屢出錯。

許多領導者都是不能容忍下屬在工作中出錯的。下屬的錯誤很可能對集體的利益以及領導者本人的利益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領導者們總是大為光火,不是將犯了錯的下屬叫到辦公室裏狠批一通,就是在眾多下屬麵前對其破口大罵,甚至僅僅因為一個並不算嚴重的錯誤就將下屬開除。在絕大多數領導者心中,下屬不出錯是他們賞識下屬的原則,他們希望下屬都是生而知之的怪胎。

請仔細想想,誰能不在工作中出錯呢?拿領導者自己來講,在每一個領導者自己的工作經曆中,一定也有不少錯誤。那麼,你的領導在你出錯時是否也對你大發脾氣了呢?如果沒有,那你為什麼要對你的下屬大發雷霆呢?如果你的領導也曾對你發脾氣,那麼,請再想想,聽到領導的怒罵,你在心中懊悔之餘,不是也對你的領導產生了恨意嗎?你不是也覺得自己已經在自責了,領導這種過分的言行太差勁了嗎?既然如此,你就更不應該讓你的下屬對你也產生這種感覺了。

許多人都知道“絕纓會”這個故事。

春秋時期,楚莊王有一天晚上設宴招待群臣,席間命自己最寵愛的一位姬妾巡行斟酒勸飲。大家酒興正濃時,忽然一陣風吹入大廳,將燈燭吹滅了。這時,有一個大臣趁黑又摟那名姬妾的腰。姬妾奮力掙脫,並乘機扯斷那人的帽帶,跑到楚王身邊,請求他立即點燈查出此人治罪。楚莊王說:“怎麼能夠因為要顯揚我的姬妾的節操,就去侮辱一位大臣呢?況且大家都喝醉了,難免失態。”接著,他大聲說:“今天大家與我喝酒,不除去帽帶,我就不高興了。大家先除去帽帶,然後才能點燈。”群臣依令而行後,楚莊王才命點上燈燭,繼續暢飲。後來,楚國攻打鄭國時,有一員大將經常衝鋒在前,五次交戰,五次取下敵軍大將首級,楚國的仗因此打得非常順利。楚莊王將這位將軍召到身邊褒獎,才知道這人就是那天晚上調戲自己姬妾的人。楚莊王一陣大笑,竟將愛姬賜給那人。諸侯聽說楚莊王竟有這樣的度量,都心悅誠服,楚國因此稱霸於諸侯。

楚莊王身為一方諸侯,屬下竟敢調戲他的愛姬,簡直是彌天大錯。但楚莊王卻沒有大發雷霆,反而想方設法替那個犯錯的臣子掩飾,真是寬容到了極點。俗話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楚莊王的寬容,換來了下屬的拚死效力。若非如此,春秋五霸中也不會有楚莊王的名號了。

古代君主連下屬調戲愛姬的過錯都能寬容,今人難道反不如古人了嗎?

太多的領導總是習慣於對自我的錯誤采取一種極其寬容的態度:每每自己犯錯時,他們總會以“失敗是成功之母”聊以自慰;而對於下屬的錯誤,往往又會是另一副嘴臉:“我們追求完美!我們不允許失敗!”使得下屬整日提心吊膽,無法舒心地工作。

一個鮮明的例子:孩子們都是通過不斷地摔跟頭才最終學會走路的,又都是通過不斷說錯話才最終學會說話的。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一定會布滿荊棘,不犯錯就通往成功的路是沒有的。作為領導,你也要學會寬容對待下屬的犯錯誤、摔跟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