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機器也需要休息
常常會看到有的人高度緊張,恨不得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別人休息的時候他學習,別人吃飯的時候他也在學習,似乎他是這個世界上最勤奮的人。然而,考試成績出來之後,他卻不如那些看起來經常玩的人。所以,成績不是磨出來的,是要靠效率來成就的。你不是機器,即使是機器都需要休息,何況你是人。根據生理規律,勞逸結合才能提高效率,學出好成績。這與珍惜時間並不矛盾。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研究表明,勞逸結合更能提高學習效率。現在很多高三的同學為了考上大學,真是做到了惜時如金:早上5點鍾左右就開始學習,晚上加班加點開夜車,課堂學、課間學、吃飯時間還在學……這種精神著實令人欽佩不已,但不值得提倡。因為,人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工廠裏的機器。大腦需要充分的休息,而不能超負荷運轉。如果沒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時間,無疑會導致大腦疲乏,精力不集中,接受或反饋信息的能力也會大大減弱。在高考複習階段,各種知識、各種訊息每天都空前頻繁地刺激著我們的大腦神經,如果大腦疲乏就會使我們反應遲鈍,使記憶、反饋速度下降,實際上是時間用的不少,成效卻不顯著。因而我們不能盲目追求複習時間的絕對值,而應著力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即在精力充沛的情況下學習,這樣我們的時間利用才是合理而有效的。
睡眠是十分重要的。人的生命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過的。人需要睡眠就如同需要空氣、陽光、水和食物一樣。有人還在狗的身上做過一個實驗。他用兩隻狗進行對比研究,那兩隻狗,同樣歲數,大小、胖瘦也沒有多大差別。一隻狗隻給水喝,不給東西吃,但是讓它睡覺;另一隻狗給水喝,給東西吃,就是不讓它睡覺。這樣,這隻沒法睡覺的狗隻活了5天,而不吃東西的那隻狗,二十幾天都沒有死掉。這說明,睡覺比吃飯喝水還重要。我們知道,人或生物的全身是一個整體,各個部位所以能和諧地運動,全靠中樞神經係統的調節。神經細胞不能繁殖,但它們的壽命卻很長,有的甚至同人的壽命同樣長。它所以能夠生存下來,是由於神經細胞內部能產生原生質的生化更生。神經細胞活動時即興奮期間,消耗神經細胞內的物質;當它處於抑製狀態時,它們能通過生化更生恢複物質,消化血液中帶來的養分。如果興奮狀態持續下去,失去的物質得不到補償,神經細胞就會死亡。所以神經細胞的工作能力具有一定限度。當我們學習到一定時候,必須休息、睡覺,否則就會出現疲勞、頭昏腦漲和食欲不振等現象。而休息和睡眠,則有助於恢複大腦的工作狀態,使之再次高度興奮起來,投入工作。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發現,巧妙的設想不是在精神疲憊或是伏案工作的時候,而往往是在入夜酣睡之後的早上產生。大工程師布林德利每當遇到難題時,就一連幾天睡大覺,直到解決為止。蘇格蘭詩人和小說家司各特說:“我的一生證明,睡醒和起床之間的半小時非常有助於發揮創造性的任何工作。期待的想法,總是在我一睜眼的時候大量湧現。”
專家說:“有兩種不同的‘勤奮’。有的人一邊打瞌睡,一邊要求自己刻苦堅持。頭懸梁、錐刺股,精神實在可嘉,但方法欠妥。真正的勤奮者注意效率。”讀書要勤奮,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凡事都有個限度,超越限度,就會走向反麵。如果勤奮而不注意睡眠和休息,不僅不能提高學習效率,反而會影響身體健康。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是個很“好學”的不惰者,人也很聰明,能“聞一以知十”,但他不注意身體,29歲頭發都白了,31歲就短命死了。唐朝著名文學家韓愈年輕時,“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到了“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所以,我們應當把時間安排好,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休息的時候休息。
為了合理地安排好睡眠,除了應選擇安靜的環境和舒適的床、枕、被褥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睡前不要喝濃茶、咖啡等含有興奮劑的飲料,不宜進行運動量大的體育鍛煉,不去想那些容易引起激動的人或事,盡可能讓大腦逐漸由興奮轉入抑製狀態;二是睡前做一些利於入眠的活動,如到屋外放鬆肌肉,散步20到30分鍾或打一會兒太極拳,用熱水洗洗腳、聽聽音樂等,使它們形成催眠的條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