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專家為了強調“生物鍾”的重要,把它說得神乎其神,任何人百分之百要受“生物鍾”擺布。但對自製力強、目光遠大的優秀學生來說,“生物鍾”的周期律基本不起作用,盡管他們也能感到一點,但自己完全可以控製住,即使在三個臨界日重合的時候,他們參加考試也照樣能答出好成績。那些意誌不堅強、情緒不穩定的學生受“生物鍾周期律”的影響就比較大,有的甚至非常大。他們特別擔心臨界日的到來,結果這種擔心,輸入了潛意識,等於加強了臨界日的能量。
“生物鍾周期律”對人有一定影響,我們應因勢利導,在高潮期時,增加任務量,提高效率。低潮期時,保持正常的任務量,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防患於未然。
英國還有人測出1天24小時內,人的大腦有4次“黃金時刻”:第一次是早4時至6時大腦清醒,是學習的最好時刻。上午9時至11時,腦由抑而揚,注意力強,記憶力好,聯想力佳,是第二個黃金時刻。下午5時至7時,人的嗅覺的靈敏度達到最好狀態,腦力、體力、耐力又進入一個高峰時期,這是第三個黃金時刻;晚上8時至9時,腦力又處於活躍時期,是一天中第四個黃金時刻,可以從事各種創造活動。但什麼東西都有其特殊性。這一“黃金時刻”定律也並非人人如是。
人一天中有幾個黃金時刻是一定的,摸準了自己的黃金時刻在哪幾段時間,定計劃時將較深、較難的題放在這段時間完成,會明顯提高學習效率。
有的人喜歡早起,屬於“百靈鳥”型,早晨背得快,解題思路也敏捷。早晨1小時,比晚上兩小時做的事還多。也有的人,喜歡秉燭夜戰,屬於“貓頭鷹”型,晚上背東西特別快,你讓他起早,他情緒就不高,起來以後頭昏腦漲,背1小時,還趕不上晚間背20分鍾。
每個人最佳時間即精力最旺盛、思維最敏捷、情緒最高漲的那段時間是不一樣的,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找準自己每天中的最佳時間,保證這段時間不受幹擾,以給這段時間安排較多的學習任務,安排最艱深、最困難的學習內容。
上海市少雲中學有一位女同學叫李楠,初中畢業後,隻用了3個月時間,就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學了高中階段的主要課程,而且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大學。她是如何利用時間的呢?
李楠說:“時間對我們來說,是十分珍貴的,它分秒不停地無情地消逝。為了在短時間內抓出學習成效,將兩年的功課在3個月內完成,就要在如何使1秒變成2秒、3秒、4秒上下工夫。時間是拉不長的,無論你有多大的氣力。但是,使之‘以一當十’的辦法是有的,就是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效率。提高效率的訣竅有兩個,一是集中精力;二是合理安排時間。所謂集中精力,就是在學習時,要特別專心,把注意力統統放在學習、鑽研問題上,而將其他無關的東西統統趕走。否則,看樣子你也在看書,實際上心不在焉,結果什麼收獲也沒有,那怎麼會有效率呢?合理安排時間,也可以出效率……”
“每天早、中飯前,我背背公式,想想定理,把中心問題、章節要點看看。上午一般看教科書、參考書;下午做題,到四五點鍾時,找點綜合性的難度較大的題做。累了,看看別的內容,換換腦筋。晚上,再看書。3個月中前一段,我是該學習就學習,該玩就玩,該看電視就看電視,該鍛煉身體就鍛煉身體。精力充沛,記憶力好,學習效果好。後一段,全天從早到晚學習,效果並不比前段好,因為精神疲勞,不集中,欲速則不達。合理地掌握最佳學習時間,安排學習、休息、娛樂、鍛煉對自學太重要了。”
李楠的成功在於她已經掌握了自己的生物鍾並在此基礎上做好了學習計劃。參照計劃執行,當然會事半功倍。有的同學可能生物鍾與常人相反,他們的最佳學習時間可能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所以,在課堂上他們經常會萎靡不振,昏昏欲睡。一到晚上就精力充沛,思路清晰,這樣的人被稱為“夜貓子型”。對於這樣的人,他們的最佳學習時間就是晚上。
生物鍾的形成其實是一個人長期作息習慣的結果。對於“夜貓子型”的人而言,在學校裏讀書沒有很好的自學能力,無疑是一種重大的損失。因為白天老師講課的時候,他們很少能吸收多少知識。有鑒於此,建議這種類型的人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的自製力,養成有規律的作息習慣,控製好自己的生物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