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朝鮮求援後——決策出兵和三次叫停(1 / 3)

(一)朝鮮三天三次求援

9月30日,朝鮮副首相兼外務相樸憲永首先向蘇聯駐朝鮮大使什特科夫麵交了金日成、樸憲永的聯名信。10月1日夜,金日成緊急召見中國駐朝鮮大使倪誌亮和政務參讚柴軍武,正式向中國方麵提出關於中國緊急出兵援助朝鮮的請求。這是朝鮮向中國第一次求援。

10月1日夜,經毛ze東修改,周恩來致電倪誌亮轉金日成,對人民軍的作戰行動提出建議。致電倪誌亮並轉告金日成:朝鮮人民軍“一方麵軍八個師既已被隔斷,請考慮有無可能將該八個師分為兩部分:以四個師將笨重武器破壞,分成許多小的支隊,從敵人間隙中分路撤至三八線以北;而以四個師在南朝鮮分為許多小支隊,依靠人民堅持敵後遊擊戰爭,牽製大股敵人,使其不能北進”。“你們的軍隊必須迅速北撤,愈快愈好。”次日,再電倪誌亮,強調:請告金日成,除照前電精神“盡可能將被敵人切斷的軍隊分路北撤外,凡無法撤退的軍隊,應在原地堅持打遊擊”,“如此就有希望,就會勝利”。10月2日淩晨2時,毛ze東起草電報,以中央軍wei名義發給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岡和邊防軍第13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令邊防軍提前結束準備工作,隨時待命出動,按原計劃與新的敵人作戰。”

根據毛ze東的電令,以宋時輪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第9兵團,於10月1日起從上海地區北上,進入山東兗州地區待命。

10月2日,周恩來致電倪誌亮轉金日成,再次提出作戰行動指導建議。當晚,金日成再次向中國駐朝鮮大使倪誌亮介紹了朝鮮戰場的情況,說:人民軍主力仍基本隔絕於三八線以南地區,三八線和三八線以北多為新組建的部隊,而南朝鮮軍已經穿入到三八線以北的襄陽。在人民軍主力尚未北撤集結,防禦部署沒有完成之前,如果美軍和南朝鮮軍采取兩翼伸展,強取元山、海州,同時正麵向北進攻,則局勢萬分危急。在出現這種情況時,朝鮮勞動黨中央和政府恐怕非向中國求援不可。這是朝鮮第二次求援。

10月3日,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派勞動黨中央常務委員、內務相樸一禹攜帶由金日成、樸憲永聯合簽名的求援信函到達北京,當麵呈交毛ze東主席,請求中國出兵援助朝鮮。這是朝鮮第三次求援。10月1日、2日、3日連續三天向中國求援,其迫切之心可想而知。

此時,朝鮮黨和政府已經決定實施總退卻,臨時首都平壤的黨政軍機構向北疏散,最高軍事指揮機構移駐德川,政府機構及外國使館移至新義州,總後方基地設在江界。

(二)第一次決策出兵與叫停

幾天之內朝鮮戰場形勢巨變,情況萬分危急,一麵是蘇聯的鼓動,另一麵是朝鮮的請求,加上中國對戰局發展前景的擔憂,迫使毛ze東當機立斷,做出決定。

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一周年紀念日,入夜,北京的國慶煙火尚未熄滅,歡樂的人群還沒有離開天安門廣場,中南海頤年堂的會議廳裏,毛ze東主席和中共中央領導人已經在討論出兵問題,一直到第二天淩晨。10月2日2時,毛ze東以中央軍wei名義給高崗和鄧華發電,要高崗立即來京開會,讓鄧華下令“邊防軍提前結束準備工作,隨時待命出動,按原定計劃與新的敵人作戰”。同一天,毛ze東給斯大林發電,通知蘇聯中國已決定“用誌願軍名義派一部分軍隊至朝鮮境內和美國及其走狗李承晚的軍隊作戰,援助朝鮮同誌”。還通報說中國預先調至東北的12個師將於10月15日開始出動,在朝鮮適當地區(不一定到三八線),進行防禦戰,待蘇聯武器到達後,配合朝鮮人民軍舉行反攻。這是毛ze東第一次明確表示出兵入朝作戰。(編注:後來經考察確認,毛ze東的這封電報當時並沒有發出,不過,對於毛ze東本人來說,當時的確是決心出兵的,隻是沒有向蘇聯表明而已。)

10月2日下午,中共中央書記處在北京中南海頤年堂開會商討出兵朝鮮事宜,會議出現了意見分歧。特別是緊鄰朝鮮的東北政府主席、號稱“東北王”的高崗舉手反對,他說:“打仗要打實力,出兵援朝,保衛新生的共和國,反對帝國主義霸權,道義上沒錯,可蘇聯比我們力量雄厚,武器不知比我們好到哪兒去了,他們都不打,為什麼要我們打?以我們這麼一點力量去跟美國人打仗,即使打勝了,要付出多大代價?”。曾經征戰東北實施遼沈戰役的原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biao也不主張出兵,他說:“美國人一個師有大炮幾百門,我們一個軍才有三十幾門。他們有空軍,我們沒有。他們有海軍,我們又沒有。這仗怎麼打?”毛ze東沒想到會有這麼大分歧,特別是“東北王”高崗和“四野王”林biao的反對,使毛ze東的決心難以定奪。毛ze東是準備讓林biao掛帥出征入朝的,但是主帥不讚成出兵,稱病推辭。高崗是負責戰爭保障的,這兩個人的意見非同小可。於是毛ze東決定明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再行討論。毛ze東要周恩來速派專機去西安接彭德懷來北京參加會議,看來隻能臨陣換帥了。

10月2日,毛ze東致電斯大林,告知:中國組成誌願軍出兵朝鮮,預先調十二個師,於十月十五日開始出動,對進攻三八線以北的敵人作戰。同時還正在從長江以南及陝甘區域調動二十四個師,作為援助朝鮮的第二批及第三批兵力。並請求蘇聯給予武器裝備援助。同一天,毛ze東還通過蘇聯駐中國大使羅申轉發了致斯大林的另一份電報,重點強調了中國誌願軍出動後可能會出現的嚴重後果和中國的困難,提出暫不出兵的建議,以了解蘇聯對此的態度。中共中央將召開會議進行討論研究。對此問題尚未作出最後決定,我們是同您商量一下。

關於上述中國是否出兵的問題出現了兩封完全對立的電報。一封在中國的檔案館,一封在俄國的檔案館。一封是要出兵,一封是暫緩出兵。從表麵上看,這兩封電報的內容看確是相互矛盾,甚至是完全對立的,而中國和俄國的檔案中又都僅存一份他們各自公布的文件。

兩封電報經過沈誌華等中國史學專家的分析,並經官方認定;兩封電報確實是中國起草的,由於中國領導人對出兵的問題上有分歧,因此,第一封電報未發出。之後,第二封電報是中共中央討論的意見並發給了蘇聯,而且第二封電報上明確說,“關於這個問題還沒有做出最後決定”,留有充分的餘地。這樣,第一次出兵就暫時擱淺了。

(三)第二次決策出兵

10月4日,在北京中南海豐澤園,毛ze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出兵朝鮮問題。會議出現兩種意見。一種意見主張暫不出兵。主要是:戰爭創傷還沒有醫治;土地改革尚末完成;國內的土匪、特務還沒有徹底肅清。我軍的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美軍,更無製空權和製海權;經過長期戰爭,有些幹部和戰士有和平厭戰情緒等等。因此,出兵朝鮮,同美國較量,沒有勝利的充分把握。另一種意見則積極主張出兵援助朝鮮。在毛ze東已經答應斯大林和金日成出兵之請的情況下,仍然發表出眾多反對意見,說明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不讚成出兵或至少是暫時不出兵的傾向是主要的。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回憶說,當時黨內的不同意見傾向提出“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最好不打這一仗”。毛ze東的心情也十分複雜,他在會議上說:“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是別人處於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麼說,心裏也難過。”毛ze東還說,我們可以提出幾十條、幾百條甚至幾千條顧慮,這些顧慮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另外一條就是我們應該在朝鮮爭取反美勝利,應該給美帝國主義這個世界各帝國主義侵略陣營的頭子一個打擊,把它的氣焰壓下去。他認為,盡管遇到那樣多的顧慮,但那是可以克服的困難,或者應該忍受的困難,也是我們為著爭取這個偉大的勝利應該付出的代價。

1950年月10月4日近午時分,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西北王”彭德懷正在辦公室內埋頭審閱西北地區三年經濟恢複計劃,準備赴京向中央彙報。此時,由於氣候原因,中央接彭德懷的伊爾18飛機10月4日中午剛到西安,中央派來了兩名幹部向彭德懷報告說:“毛ze東請您立即乘飛機去北京開會。”而且“一刻也不能耽誤,還要嚴格保密。”彭德懷感到不解,難道到中央彙報三年經濟恢複計劃還這麼緊張嗎?他叫上秘書把西北地區各單位報來的經濟規劃方案、調查報告統統帶上,直奔機場。伊爾18飛機的機械師剛剛完成例行檢查,接著飛機又駛向跑道,疾速起飛,下午4點多飛機平穩地降落在北京西郊機場,彭德懷一下飛機,幾輛小汽車早在等候著。前來迎候的人傳達毛ze東的交代,要彭德懷先到北京飯店休息一下,彭德懷急不可待地說:“不是說不能耽誤嗎?先去中南海!”車到中南海的豐澤園,周恩來迎出來與彭德懷握手,並把他引進會議廳。趕到會場,與毛ze東等打過招呼後,彭德懷找了個椅子坐下,聽別人的發言。忽然他“發現會議的氣氛很不尋常”,分歧意見很大。當天下午,彭德懷沒有吱聲。

10月5日,上午9時左右,鄧xiao平受毛ze東委托專程到北京飯店接彭德懷去中南海談話。顯然,毛ze東請彭德懷參加會議也有扭轉會議的僵持局麵的意思。因此,談話時毛ze東開門見山地說:“我們確實存在嚴重困難,但是我們還有哪些有利條件呢?”當彭德懷表示支持毛ze東出兵的主張,並願意帶兵出征後,毛ze東頗為感慨地說:“這我就放心了。現在美軍已分路向三八線以北冒進,我們要盡快出兵,爭取主動。今天下午政治局繼續開會,請你擺擺你的看法。”下午政治局會議繼續對是否出兵援朝問題進行討論時,仍有兩種意見。下午的會議一開始,彭德懷慷慨激昂地說:“美國占領朝鮮與我隔江相望,威脅我東北;又控製我台灣,威脅我上海、華東。它要發動侵華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麼時候吃,決定於它的腸胃,向它讓步是不行的。它既要來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國主義見過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出兵朝鮮是必要的,打爛了,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有些同誌還認為:三五年以後再打,讓我們鬆口氣,當然好。但三五年以後還是要打,我們三五年辛辛苦苦建設起來的一點工業,到那時還要打得稀爛。目前就打也許更有利,所以遲打不如早打。彭德懷的發言的確起了重要作用。會議同意了毛ze東的主張,決定出兵援朝。所以會議結束後,毛ze東走到彭總麵前說“《六韜·龍韜》中說:‘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還是你彭老總啊!靠你帶兵打仗,部隊就有勇氣也有能力戰勝強敵。”接著,十分肯定地對彭德懷強調:“給你十天準備時間,出兵時間初步預定10月15日。”

10月5日這天,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中國人對這一決策的評價是,“正確地把握了局部的當前的利益與根本的長遠的利益的關係,是革命膽略和科學態度相結合的產物,是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決心,展現了中華民族保衛和平、維護正義的氣概”。這是毛ze東第二次決定出兵入朝。10月5日,在中國確定出兵朝鮮的同時,蘇共中央政治局也舉行了會議,對中國出兵問題進行討論。會後斯大林在給毛ze東回電中提出:“如果戰爭不可避免,那就讓它現在就打,而不要過幾年以後。

10月6日周恩來在居仁堂主持中央軍wei會議,會上傳達了黨中央關於出兵朝鮮的決定,並研究部署誌願軍出動的各項準備工作。林biao在會上又提出了重要意見,為了拯救朝鮮而把中國打爛不值得,因裝備太差與美軍作戰沒有勝利把握,美國可能用原子彈或大規模空軍襲擊中國大陸。因此,他還是主張最好不出兵,如果一定要出,就采取“出而不戰”的方針,屯兵於朝鮮,待機行事,實際上林biao采取的是一個迂回路線。周恩來批評了這種看法,強調出兵援朝的決心已定,現在隻是研究如何執行的問題。胡喬木後來也回憶說:我在毛z東身邊工作20多年,記得有兩件事是毛ze東很難下決心的,其中一件事就是1950年派誌願軍入朝作戰。7日,毛ze東複電斯大林,告訴他中共中央已經作出了出兵決策,並且決定第一批出動9個師而不是6個師。電報中還告訴斯大林,誌願軍不是立即出動,需要準備一些時間。同時決定派周恩來和林biao就中國出兵援朝問題同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進行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