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仁川登陸前後——發出警告和研究戰況(1 / 3)

(一)準備明年春天參戰

8月25日,周恩來在第47次政務會議上指出朝鮮戰爭“拖長的可能性增加了”,朝鮮人民將要“長期作戰”,“我們應支持他們”,“堅決幫助他們”。同時傳達毛ze東的指示說:軍事建設應有一個較長遠的規劃,各軍兵種要先有個三年規劃,空軍、炮兵、裝甲兵等要加緊訓練,準備明年春天參戰。

對於戰局嚴峻的估計,使中國進一步調整了軍事部署,也開始明確提出了完成入朝作戰準備的時間問題。8月26日,周恩來召集第二次保衛國防會議。與前次會議比較,這次參加會議的人員增加了直接參與作戰指揮的幹部。周恩來通報了朝鮮戰局的複雜情況和可能麵臨美軍增大投入兵力的困難局麵,要求東北邊防軍務必在9月底以前做好一切作戰準備。盡管如此,此時與美國軍隊對陣,特別是入朝作戰,對於中國領導人來說,還是以防萬一的考慮,並不是立即出兵作戰。

8月下旬以後朝鮮的形勢已經變得不可樂觀,戰爭的長期化的趨勢十分明顯,戰局變數難以預測。在這種情況下,中央軍wei根據朝鮮戰場局勢狀況和可能發展,9月3日向毛ze東並劉少奇呈送報告,擇要彙報了計劃的內容:關於加強邊防軍和二線、三線部隊的部署,準備共動員部署11個軍36個師,連同特種兵和後勤部隊,共約70萬人。“第一線五個軍十五個師(除東北已集中四個軍外,再調中南一個軍集中東北);第二線三個軍十二個師,從華東調出,十月底可集中濟徐之線;第三線三個軍九個師,擬從西北調出,集中時間約在年底。”這個計劃看來兵力規模比較大,中國有了應對大打的設想,毛ze東批準了該計劃。華東軍區按照軍委的要求,將第30軍88師、89師和第32軍94師分別調入9兵團所屬26軍、20軍和27軍,使各軍均下轄四個師,並將在四川起義的原國民黨軍第16兵團董宋珩部約1.5萬人補入9兵團各軍,基本達到了每師1萬人、每軍5萬人的標準,9兵團兵力達到15萬人。

9月6日,根據東北軍區的請求和第四野戰軍的建議,中央軍wei按計劃下達命令:“為增強邊防軍的力量,決定從中南抽調第50軍開赴東北,編入邊防軍序列。”第50軍的前身是1948年10月遼沈戰役期間在長春走廊的原國民黨第60軍,49年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下轄第148、第149、第150師和167師,員額3.6萬人。從河南駐馬店和湖北孝感地區集結輸送,10月中旬到達吉林西豐、海龍、磐石地區整訓。期間第167師番號撤銷,部隊分別編入了該軍其他各師。

鑒於朝鮮形勢日趨複雜多變,從8月底到9月初,中國大規模調整國防和軍事戰略部署。毛ze東考慮要在東北已集中四個軍的基礎,再增加八個軍。同時,中央軍wei還作出加速特殊兵種建設的決定,立即增編四個飛行團、三個戰車旅、十八個高射炮團及十個軍的隊屬炮兵。為了保障大城市和工業基地安全,中央軍wei還製訂了防空計劃,將三個航空兵師、十五個高射炮團和一個探照燈團,分別部署於東北及沿海大城市,擔任對空防禦,並決定將東北地區南部的部分工業設備和戰略儲備物資向北遷移。三線部隊第19兵團按照中央軍wei的命令,將部隊陸續解除生產和其他任務,調至隴海鐵路沿線地區集結。兵團部位於西安,第63軍位於三原地區,第64軍位於寶雞地區,第65軍位於寧夏境內。

(二)朝鮮封鎖消息

從當時國家決策的角度看,援助朝鮮是確定了的問題,但是,出兵朝鮮的問題隻是提出“準備明年春天參戰”,尚未確定具體的日程。同時,應該指出的是,中國軍隊到朝鮮去作戰是一個重要的國際問題,也不是中國政府一廂情願的事情。從國際共產主義角度出發,世界革命是相互支援的。但是,從國際關係的角度看,如果中國出兵朝鮮,當然首先要得到朝鮮政府的邀請。而作為一個小國,朝鮮也不會輕易請求相鄰大國出兵援助,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何況,當時中朝關係在軍事上並不是十分協調。據前蘇聯外交官員回憶,“在戰爭前夕,中國駐平壤代表和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官方機構的關係就十分緊張”,有時甚至要蘇聯大使館充當協調人。金日成在戰前就未向中國透露任何具體計劃,戰爭爆發後仍然對中國領導人封鎖消息。鄧華在8月曾提出由中國派觀察員到朝鮮了解戰況的要求,但遭到了金日成的拒絕。一位前朝鮮高級軍需官回憶說,在戰爭爆發前,所有的蘇製武器都是通過海路,而不是通過中國的鐵路運抵朝鮮的,這樣做的特別目的是不讓中國情報人員獲知朝鮮的準備工作。也有可能考慮中國國民黨的間諜比較多,怕走漏消息。

柴成文作為使館人員於7月初到達朝鮮時,曾帶了周恩來給金日成的親筆信,信中特意說明“此人是可靠的”。朝鮮方麵雖然給予柴成文很高規格的待遇,在他和金日成之間架設了直線電話,但是對於朝鮮方麵的實際情況卻很少向中國人介紹。朝鮮人民軍總政治局副局長徐輝和人民軍第二軍團司令金武亭都是從中國回去的,由於當時朝鮮黨內的情況比較複雜,他們與中國人的談話也受到很大限製。以至柴成文9月初回國時,聶榮臻認為他所做的關於朝鮮戰局的彙報過於簡單,很少談到“友軍”的情況。(戰後,金武亭被清洗病故,而徐輝則在中國政治避難)。顯然,金日成在不到萬不得已時是不會向中國求援的。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也就談不上中國出兵的問題了。可以說戰爭初期朝鮮對中國的態度:一是開戰告知晚;二是觀戰不讓去;三是情況不通報。

金日成之所以在戰爭爆發前後對中國封鎖消息,一是保密,達到戰爭的突然性;二是顯示領袖能力,戰前金日成曾向斯大林保證,朝鮮將在三天內取得軍事勝利;將有20萬南朝鮮共chan黨員舉行起義;南朝鮮遊擊隊將支援人民軍作戰;美國對此沒有時間進行準備。三是戒備之心,朝鮮統一大業應盡量避免和減少中國的染指,眾所周知,朝鮮人民軍有一半是從中國回去的。

(三)原子彈和手榴彈

隨著戰爭的發展和蘇聯領導人的催促,中國領導人的確越來越關注戰爭形勢的變化,並且表現出日益積極的態度。當時,中國領導人對出兵問題的考慮,主要還是從做好充分準備的角度所作的以防萬一的打算,而不是已經確定的戰略方針,還沒有到決策出兵的地步。

9月5日,毛ze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把援助朝鮮問題在有各民主黨派委員在內的政府委員中作了公開闡述,指出:對於朝鮮人民,我們要給以幫助。朝鮮人民對於中國革命是有很大幫助的。中國革命的幾個階段,都有他們的幫助。“現在美國在朝鮮已經增加了它的軍隊,因而戰爭持久的可能性也就不得不為之增加了。”“朝鮮戰爭雖然持久不如速決的好,但持久了更可以教育朝鮮人民和世界人民。”這些話都反映了毛ze東的國際共產主義思想,毛ze東接著說:“敵人是不可怕的,它的裝腔作勢和氣勢洶洶是嚇唬人的。但是,美帝國主義也可能在今天要亂來,它是什麼都可能幹出來的。假如他要那樣幹,我們沒有準備就不好了,我們準備了就好對付它。所謂那樣幹,無非是打第三次世界大戰,而且打原子彈,長期地打,要比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得長。我們中國人民是打慣了仗的,我們的願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隻好讓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著你打,最後打敗你。對戰爭打起來的時候,不是小打而是大打,不是短打而是長打,不是普通的打而是打原子彈,我們要有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