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蝶戀花:因地製宜,隨勢而變(2 / 2)

“結合自己當時的實力和能力來看,鄉鎮市場顯然更適合我們。”廖乙麟如是說。門檻低,投入少,正是創業初期的廖乙麟選擇周邊鄉鎮最主要的緣由。“當時鄉鎮市場還不像現在發達,我們進什麼貨都賣得出去。”廖乙麟補充道。

借用鄉鎮特殊的地理環境,務實的廖乙麟和他的蝶戀花慢慢壯大起來。而因為初期擴張太快,廖乙麟也曾麵臨陣痛,“店一多,人員服務跟不上,顧客的體驗隨之淡化,直接影響到了門店的銷售,搞得我們很迷茫。”因為有過這樣的經曆,直到現在,廖乙麟都特別在意人力資源。

隨勢而變

隨著當地消費者消費意識的提高,“有什麼賣什麼”的經營思維早已跟不上形勢,如今,“賣當地顧客需要的產品”是他對外表達的口頭禪。

歐萊雅、資生堂、玉蘭油、歐詩漫、百雀羚、美即、瑪麗黛佳、卡姿蘭、韓後、真麗斯……走進蝶戀花的門店,其品牌從名品到利潤品,從外資到本土,從護膚到彩妝,一應俱全,搭配合理。據介紹,在品牌的選擇和搭配上,廖乙麟煞費苦心,同時也走了不少彎路。

在經營蝶戀花連鎖的數年裏,廖乙麟曾陸續引進過白大夫、安婷、泉潤等數十個品牌,大包大攬式、毫無章法的做法導致店內品牌同質化現象嚴重,加上店內條碼不斷增多導致物流和庫存出現混亂,其銷售業績一度受到嚴重影響。回憶當時的困境,廖乙麟至今記憶猶新。

痛定思痛,廖乙麟開始新一輪的店內整改。就拿彩妝來說,當時蝶戀花店內共有6到7個彩妝品牌,一些品牌不但訴求相似,而且價格定位也不相上下。連他自己都想不出差異化的賣點,更不要說顧客了。整改之後,廖乙麟舍棄掉了其中的3個彩妝品牌。

淘汰和引入差異化的品牌,成為之後廖乙麟最為關注的事情。與此同時,其還在自己的地盤裏實踐起醞釀已久的品類化思維。如今,蝶戀花店內的各種品類的占比,在廖乙麟看來已經趨於合理化:15%的彩妝,60%的護膚,20%的洗滌和家居用品,以及5%的麵膜和彩妝工具。

廖乙麟透露,在諸多終端店受到大環境及網購衝擊而出現銷售業績下滑的時候,蝶戀花的銷售業績卻同比增長了三到四成。他建議,專營店在做好店內的體驗式營銷的同時,不妨適當引進一些在網絡上暢銷的特色單品。除此之外,在季節交替的時刻,可以適當的推出一些時令性的小產品作為贈送,讓顧客感受細節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