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丸美20%的新增利潤將由口服美容品貢獻。”丸美集團總裁孫懷慶表示,2013年,丸美將投入3億元費用用於拓展口服美容品市場。在國內口服美容市場暫無領導品牌之時,丸美的目標尤為明晰。孫懷慶透露,口服美容品除了在原有的百貨與專營店渠道同步上市外,還將進駐之前尚未正式開發的商超渠道。多渠道並進、大力度廣告投放、篩選優質網點鋪貨,丸美的口服美容品可謂來勢洶洶。
不僅僅是丸美,同樣將產品線延伸至口服美容品的本土企業還有美伊娜多、安婕妤、創美時等。
另外,一些較早涉足口服美容品的品牌,紛紛在品類和產品的豐富度上做文章。
如在屈臣氏和線上渠道都備受消費者青睞的LUMI品牌,開始了從口服美容品向護膚品的品類延伸,記者在最新的LUMI極致美白套裝裏發現,該套裝裏不僅有麵膜,還有美白防曬日霜、夜間修複晚霜等產品。
而在香港和台灣有著較高知名度的白蘭氏品牌,除了著力推廣馥莓飲與蟲草雞精外,2012年還推出了膠原蛋白果凍等時尚產品。
當各路品牌在口服市場酣戰之時,渠道與零售終端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隨著國內‘內服外養’概念的逐步普及,口服美容品作為—個新的細分品類將會獲得快速發展,甚至將超過男士護膚品的發展速度。”廣西惠之林化妝品連鎖總經理蒙裕平告訴記者,他在考察日本市場時,發現服用口服美容品在當地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習慣。眼下,他正考慮在店鋪內引進口服美容產品。
與蒙裕平恰恰相反,寧波煥美妝園化妝品店總經理段緯國對口服美容此品類並不“感冒”。他告訴記者,自己曾引進該品類在店內試銷過一段時間,因銷售不暢,後來果斷下架。“口服美容品目前的價格定位普遍較高還不能算是大眾品,而且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從我們店鋪的情況來看,一開始願意嚐試的人還是很多的,但一兩盒初次消費後之後,重複購買率很低。”
近日記者獲悉,某口服品牌的代理商正在考慮砍掉該口服品牌,而原因就在於品牌剛上市不久,猛推廣告,不斷給代理商增加任務,導致代理商不堪重負,最後二者分道揚鑣。“對於這樣一個還沒發展成熟的新興品類而言,過分冒進的市場表現,隻會過猶不及。”某業內人士如此分析道。
其實對於零售店來說,辦理食品許可證也是它們麵臨的一大障礙。作為資生堂的代理商,泉州美傑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洪宏告訴記者,銷售口服美容品的化妝品店必須要辦理食品許可證,“有些店主對這個品類還是很有興趣的,但是證件的要求,會阻礙部分店主選擇該品類。”
從渠道和終端的反饋來看,大多數專營店主對口服美容品類還持觀望態度。可以肯定的是,口服美容品類的崛起還有待長時間的培育。
當業內人士對口服美容品類的關注者對該品類未來的市場占有率的態度莫衷一是時,記者最新獲悉,歐萊雅於2012年12月底將推出僅16個月的口服美容品牌“一諾美”全麵撤出中國市場。
據悉,一諾美進入中國市場之初,曾預測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市場將為其創造13.3億美元的銷售額,占其全球銷售額一半。而僅僅16個月後,一諾美就黯然離場。記者試著聯係了歐萊雅一諾美事業部的公關人員,電話接通後卻無人回複。一名對歐萊雅有著多年觀察和研究的行業人士表示,歐萊雅的強項並不在口服美容品類,對於中國口服美容市場,歐萊雅隻是用一諾美做了一個小小的嚐試。
總體來看,國內口服美容領域雖有眾多“領頭羊”在奮戰,亦不乏大量跟隨者參與,但一諾美上演的這一進一出的戲碼,或許是對該市場的一個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