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前8章都在講具體團隊管理方法的問題,那麼要完成最高層次的跨越,奠定屬於自己文化的前提,則是要通過改變屬於上層建築的製度,來構建那個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所有人的“文化”。文化是製度的延續,資本主義製度孕育了美國人骨子中個人英雄主義的文化,封建君主製度卻又為軍國主義文化提供了土壤。那麼,究竟主管應從哪裏入手,來建立和保護一種團隊文化呢?

第二節這樣建立文化最有效

管理層對文化的尊重

一國政權的更替,往往是發端於自下而上的民眾運動。但企業或團隊文化的建立,則要依托上層的決心與態度,這也是為什麼ISO9000係列標準關於質量管理體係的規定中,專列有“管理者職責”一項。它絕非喊一句口號那麼簡單,必定要靠點點滴滴的小事彙聚而成。通過這些事,不斷地強化著同一個信息,那就是:究竟什麼才是這家公司所大力推崇的。

先賢祠,一個坐落在法國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左岸的莊嚴建築,法語中的含義是“所有的神”。這裏安葬著伏爾泰、盧梭、居裏夫人等72位對法蘭西民族做出過最非凡貢獻的人。而這其中,僅有11位政治家。在它的入口處,寫著這樣一句話:“祖國以你們為榮”。

2002年,經過法國議會的激烈討論,大仲馬的靈柩在法國總統希拉克和6位共和國衛隊士兵的護送下,成為第70位安葬在此的人。很少有哪個國家會像法國這樣,在首都的中心修建這樣一座雄偉的精神建築,來永久紀念這些對人類進步做出過卓越貢獻的人,並通過國會討論和元首送行的方式,明確轉達出對先賢的無限崇敬。沒有什麼比上層的這個舉動,更能讓外界知道他們的國家對科學與文化的尊重。也隻有這樣,才能將他們所要推行的文化深入到每一個國民的血液中。

當年,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參加一次上層聚會時,在他推門進入的那一刻,原本分散在宴會廳各個角落暢談的人們,那些政府高層與掌握英國經濟命脈的各大企業董事長們,頓時安靜了下來,正當他稍顯遲疑之際,首相已悄然來到他的身邊,扶著凳子請他落座。斯密受寵若驚,遂禮讓大家,一旁的首相說,“您不坐我們是不會坐的,我們是您的學生,哪有老師給學生讓座的道理”。這便是誕生了牛頓和法拉第這些科學巨匠的國度。榜樣力量是無窮的,基於上層對科學的崇尚精神,國民把握住了國家的方向,形成了發展的合力。

在一些企業,常常能看到一句標語——“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開大會時,領導吞雲吐霧間煞有其事地強調要推行精細化管理改革,並不惜投下重金,聘請知名管理谘詢公司來給他們把脈。而領導自己的日常狀態,卻好像屁股上粘了膠一般,從來不肯走出辦公室,來到同事們中間,睜大他自己的眼睛觀察一下在前線同事和市場中,究竟發生了什麼。更不要說作為公司的精神支柱,對變革施加什麼影響力了。

有位朋友告訴我,他在一家銀行的總部待了2年,從來沒見過管理層到他們辦公室走走。這不是有沒有時間的問題,而是意識與文化的扭曲。當員工看不到上層身體力行,為建立一種新秩序,弘揚一種新文化率先垂範,做出實實在在的努力時,他們心裏很難燃起希望之火,並且會覺得:在這種人的治理下,企業的一切所謂“變革”都是經過層層粉飾,用來自欺欺人的。最終,這個企業或團隊的生產力不僅難以得到提高,還可能因為無謂的折騰而下滑。

當一種建立文化的決心,通過上層以製度的形式確立下來時,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不僅能起到“使好的更好”這樣錦上添花的功效,還能產生化腐朽為神奇的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