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經過中世紀漫漫長夜中的苦苦找尋,終於等來一位曠世奇才——亞當·斯密。他的《國富論》,從理論的高度勾勒出市場經濟的規則,確立了當代資本主義製度,並將英國帶入世界強國之列。同時,這個島國的統治者深刻地洞察到那個時代的特征,並沒有學荷蘭那樣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也沒有像葡萄牙西班牙一樣專注於發展殖民地貿易,而是依靠建立法律法規,保護創造發明,發動人民群眾的智慧來服務國家。最終,由瓦特率先研製出內燃機,並由此穩穩地占領了工業時代的製高點。這種為國家提供持續動力,帶來長治久安的思想和製度,是值得企業或團隊深入學習的。

學習要學本質。很多主管錯誤地將文化簡單地理解成一種好的氛圍,從形式上去加以模仿。曾經有一位主管,迫切地希望建立起自己團隊的文化,為了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氛圍,他定做了11套軍裝,人手一套發給了同事。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那時中央電視台正在熱播一部電視劇《士兵突擊》,中國軍人那種不拋棄、不放棄的軍魂深深地打動了他,於是決定,大家一起穿上軍服擺個POSE,拍一張集體照掛在辦公室的牆上,進進出出隨時可見,借以打造出一個不一樣的團隊氛圍。

在缺少深入思考,把握事物的本質之前,很多嚐試注定是徒勞的。這位仁兄沒想到,幾天新鮮過後,人們開始對這張照片視而不見了,開始感覺照片與周圍環境不太協調了。沒過多久再看,照片上麵幾個同事慘遭惡搞,臉上被塗上了胡子和眼鏡。幾個月過去,這個團隊的業績並沒有獲得想象中的提升,再加上部分人員離職,“改革”最終不了了之。

其實,這位主管拍軍裝照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出發點也是好的,但改變團隊文化的關鍵不在這裏。表象容易學習,本質難以掌握,由於這個團隊並沒有學來優秀團隊的製度,僅從皮毛入手,失敗在一開始就已經注定。

另一家歐洲知名的銀行則對文化有著不一樣的理解。主管將每一個員工視為水,將製度視為改變水流的溝渠。對於管理者而言,重要的不是怎樣把溝渠挖得更好看,而是怎樣挖才能快速有效地將水引入到你希望它去的地方。

因此,為了提升業績,他們通過員工座談與行業比較的方法,創新了原有的考核評價體係,優化了提成分配方案,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員工的自發動力,並帶動了產能的跨越式增長。在逐漸形成了特色後,他們提煉出了屬於自己的文化,即“積極求變,不斷創新”的文化,並以此為綱創出了16個字的核心價值。這幾個字看似口號,卻在這家銀行得到了十分全麵的貫徹,能量巨大。公司內幾乎無處不見其身影,禮品杯子上、掛曆上、過道牆的海報上,就連每台電腦待機時跳動的屏幕保護程序,都為這些文字安排了中心位置。一百多年來,他們的管理層對於員工考核、產品設計以及盈利模式等規範的製訂,均遵循了這一企業的“基本法”,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屹立不倒。

當然,從那時起,他們的做法便常遭抄襲,不斷被一些不了解文化本質的銀行搬回去,照葫蘆畫瓢編了口號出來,堂而皇之當做文化幌子,麻痹著自己,並忽悠著員工。有一回去某家銀行找一位朋友,他的電腦屏上顯示著五顏六色不斷變化的內容,湊近一看,全是關於一些銀行獲獎的宣傳或理財產品的介紹,而他們理解中的“文化”符號,卻被擠到了最不起眼的位置。

所以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百年老店是有其原因的,稍做對比,僅從這個小細節上,就發現水平的巨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