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於1955年的上海會展中心原名“中蘇友好大廈”,是一座設計精巧,造型講究的俄羅斯古典主義建築,舉辦過無數次各行業大規模展會,其中一次旅遊博覽會令我印象最為深刻。那次活動不僅吸引了國內外百餘家旅行社的參與,更是引來大批相關行業的商家布展,目標直指前來參觀的大批個人客戶。

銀行早早就在現場搭了一個6平方米左右的展台,其他宣傳物料也提前一天運抵現場。由於規模較大,我們每半天分別派出3名同事參加活動。我到達會場大概是下午2點,正巧碰上換班的時間,新的3位同事僅到了一人。簡單寒暄後,我就走開,去轉其他的展台了。大約2點30分,我透過走廊,瞄到有一位同事仍沒到。大約臨近3點時,最後那個人風塵仆仆地跑來,見到我後解釋說“身體有點不舒服,不好意思”,我看了他一眼,沒多說話便又去轉。半個小時後,繞了一圈回來,隻見一人站在離展位約10米的地方與客戶攀談,另兩名同事齊刷刷地站在展台後,等待著客戶上前谘詢。我說自己準備走了,叮囑他們繼續好好幹,便轉身離去,找了一個拐角處躲了起來,靜靜地觀察接下來發生的事。

展台後那兩人中的一人顯然如釋重負,坐了下來。另一人繼續保持站立姿勢,和坐下去的那位有說有笑,來客戶谘詢時,回答一下問題。在我觀察的20分鍾裏麵,一共隻有2個客戶停下來詢問,而且其中一位顯然是因為找不到出口,同事在給他指路。

亮點是站在附近的那位,他明顯處於亢奮狀態,雙腳一直在移動,頭像雷達般轉來轉去,一刻不停地搜索著潛在客戶。以他所在處為圓心,10米為半徑的區域被他一網打盡,在這個範圍內從他身邊經過的隻要穿著比較講究,步態比較穩健的,幾乎無一遺漏地給了自己的聯係方式。他還有一個絕招,就是可以在同一個客戶說話時,餘光還能留意到其他路過的人,並把這些人逐漸聚集在一起聽他講,並快速在隨身攜帶的小本上記下他們的電話。一些遠處的人因為好奇,看到這邊圍了幾個人,便也過來湊熱鬧。

活動結束後的統計中,兩個站在展台後等客戶的“幕後工作者”一人獲取了2個潛在客戶,另一人3個。而那位“雷達哥”一個人竟拿到了51個客戶電話,等於前兩個人一起參加10次活動,效率差距之大令人乍舌。

我裝作什麼都不知道,在活動後分別與這3位同事交談,不出所料,前兩個人幾乎像商量過一樣,抱怨活動不好。當我問到哪裏不好時,他們說“谘詢的很少,好像沒什麼人對我們感興趣,可能是旅遊這個主題和銀行關係不大的原因吧”。他倆的說法和感受,與“雷達哥”截然相反,後者感覺活動相當不錯,並且,他有把握在接下來的一周中從這51個人中先挖掘出2~3人來開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信眾口一詞的抱怨,也不要迷信自己未經實際調查的自以為是。在沒有真正用力擠過一塊海綿時,不要為裏麵有沒有水的爭論而浪費時間。所以,主管在活動現場,首先應該觀察的,就是員工是否在瘋狂營銷,這體現在他們的眼神、步態、語言甚至呼吸等各個方麵。

說到語言,不少人以為有較好的“營銷話述”就可以應付,但在活動中應使用的語言是“活動話述”,不同於日常與客戶交流所用的語言。很多人以為產品知識豐富就可以無往而不勝,陶醉於這些知識,把握不好度,在活動中花了很多時間與客戶分享自己的博學,享受聊天帶來的愉悅,卻不知時間在一分一秒中流逝。

新客戶拓展類的活動其實與客戶創造了第一次麵訪的機會,目的是盡快獲得客戶的電話,達成下次碰麵的初步意向,有什麼話約在公司細講。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講了一堆軟弱無力、可有可無的廢話。當高手已經講出“您聯係方式還沒留,寫這裏就可以了,我們有後續抽獎,中了給你電話”,並順勢遞筆到客戶手邊時,那些人還在弱弱地說“您有興趣嗎?有的話可以留個電話”,結果必然門可羅雀,生意怎能不清淡。差異背後的根本原因,還是他們沒有學會高效率辦事的思路,因此講不出高效率的語言。

在維護老客戶的活動中,一些同事認為自己不一定需要出席,反正客戶已經是自己的了,時間地點告訴他,由其自己去體驗吧。如果我回答不對,你會想到什麼?你以為我要說“這樣會降低客戶感受”對不對?隻對了一小半,還有一個重要“紅利”在後麵。具體的事例,我們在下節中細講。

活動後: 好戲在後頭

好比激戰之後打掃戰場,活動完畢,第一件事當然是清理現場,帶走活動中產生的垃圾,並將其他物品放回原位,特別是在與第三方合作的情況下,舉手之勞的好習慣會給對方留下難忘的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