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次在浙江九龍山高爾夫俱樂部舉辦的大型答謝活動。平日裏隻對內部會員開放的私人會所,這次由不同企業邀請,客戶一下來了300多,場麵空前熱鬧,令這家會所的老板,胡潤百富榜上的一位紡織大亨喜出望外。

然而活動結束後,現場一片狼藉,甚至陳列在現場的一些貴重擺設也有損壞的現象。我們的員工沒有立刻離開,而是留下來幫他們一起收拾。沒過一會,這位大亨徑直走來,連聲感謝我們所做的這些額外工作,問我們是哪家企業,還跟他身邊的助理打招呼,說以後他們的活動都歡迎我們參加,並當即把旁邊另一位朋友拉過來,介紹我們認識,並對我們銀行大加讚賞(其實他自己在我們行並沒有賬戶)。兩個月後,他的這位朋友成了我們私人銀行的大客戶。

回到辦公室,主管需要緊盯的一項工作,就是活動後的“戰利品”是否能夠得到及時的跟進。

一些銷售沒有養成好的習慣,喜歡“拖”,說活動剛一結束就打電話不是很好啊什麼的。真如他們擔心的那樣嗎?更多例子是隔了四五天後,當接通客戶電話時,這些在活動中向你笑臉相迎的有錢人,往往會一陣遲疑,我們的同事也很辛苦,拚命描繪自己的相貌和當時的情景,幫助客戶回憶。何必這樣呢?如果這個通話發生在見麵後的24小時內,銷售隻需要說一句“我是昨天咱們見過麵的某某公司的某某”,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會立刻想起你。人對新事物的記憶力在沒有重複的情況下,是隨著時間的延長加速下降的,所以趁熱打鐵很有必要。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加深你在客戶腦中的印象,消除其顧慮,盡早約到下次麵談的機會。

在客戶跟進方麵,主管應該要求在活動結束的三天內,對所有潛在客戶完成第一輪聯絡,並做好相關記錄。對有較明顯意向的客戶立即約見麵,因為在這個階段,他們往往會去對比市場上的其他競爭者,不確定性很大。

我們驚訝地發現,最難對付的往往是那些表麵上爽快的客戶。他們對你講的東西很可能比較熟悉,在沒有下單前,心理上毫無負擔,既然可以輕鬆地答應你,也可以輕鬆地答應其他公司。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爭取時間,盡早消除他的這份不安定。反而是表現猶豫的客戶,跟進相對容易些。之所以猶豫,大多是因為不懂或對信息不對稱的恐懼所致,這就需要依靠我們持續的坦誠和周到,幫助他建立起安全感,邁出選擇嚐試的一步。

我們要教會員工甄別客戶需求的能力,兜圈子的結果隻會浪費大家時間,對於溝通下來確認不是目標客戶的人,要果斷地放手。20%的比例對於潛在客戶的轉化率是一個不算低的參考,由於活動中有見過麵的基礎,這個比例遠遠高於陌生電話拜訪,但不要預期太高,畢竟很多人會在自己其實沒有需求的情況下出於禮貌或是衝動,將聯係方式給了你。因此不要對此轉化率提出苛刻要求,否則,將可能導致員工有意識地減少潛在客戶的獲取數,通過降低分母,來提高成功率。可事實上,員工的產量卻大幅降低了。因為,這有悖於利用大數法則在活動中獲取客戶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開拓渠道巧借力

先說說上節提起的一個事例。

杭州的吳山,景色迷人。春秋時期,這裏是吳國的南界。在這座山上一個鬧中取靜的地方,有一家高端的瑜伽會所聞名遐邇,叫做“優勝美地”,與美國加州一個國家公園同名。那時,我供職的銀行正與之合作,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我們策劃了一次金秋客戶養生體驗活動,該會所不僅請來印度資深教練表演和傳授獨門技藝,更是將20張5天課程的體驗券贈予我們,8名員工根據業績表現分得了這些名額。

活動當天,現場隻出現了2位我們的同事,其他人都沒有來,這天的節目安排得非常豐富,這2人就一直陪在他們邀請來的客戶左右。活動結束後,其中一位同事將客戶送上車後,回到會所中找到這家會所的老板,與其攀談起來。從老板的發跡史談到現階段的困難與需求,再到暢想今後發展的策略,1個多小時下來,他們相見恨晚,聊得十分投機,欲罷不能。後來他們相互約了幾次,品茶論道,關係得到進一步加強,儼然已經是朋友了,這位老板還幾次邀請他參加其私人聚會。

在此後的一年中,這位同事得到了這個渠道的特別關照,會所允許其在他們主辦的各類活動中派發名片;允許該同事在會所等候區的雜誌架上放置銀行的宣傳資料;定期贈送該會所的免費體驗券,等等。當我再次問起這位員工與這家會所的故事時,得知他已直接或間接通過這個渠道,獲得了超過10戶的貴賓客戶,效率之高速度之快,發人深省,值得借鑒。

該同事與我分享說,他從來沒把活動看成邀請幾個客戶那麼簡單,除內部活動外,大多數的活動都是與第三方合作舉辦的,他們要麼作為客戶邀請方,比如在上麵這個例子中,瑜伽會所當然有自己的客戶;要麼屬於“金主”,他們不邀請客戶,但為了宣傳品牌提高知名度,願意出錢;要麼是靠提供場地來收取租賃費。以上三種情況在他看來都是難得的機會,因為與這些渠道搞好關係,不僅能把握這些第三方資源,輕鬆地舉辦下一次活動,同時為零售業務“批發做”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