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方城(2 / 2)

參觀過道觀,回到待客室,楊平安就詢問監院的修行,監院看向酒長老,見其點點頭,就擺手讓弟子撤去茶盞,閉門論道。

對於楊平安來說,或許看不上監院的修行,但是龍生九子尚且各有不同,大多數人的修為雖然低,但也有其獨特之處,或許哪個人就提供了契機,解決掉他的問題呢

就算能提供一個新奇的點子也行,至少長長見識。

修行,不就是為了見識更多的精彩,看到更多的風景麼?

在道宮,管理層中沒有愚蠢之人,既有管理能力又有修為的畢竟是少數,剩下的要麼是管理能力很好修為略差,要麼修為很高管理能力略差,但絕對沒有修為很高但沒有腦子的。

那樣的人都是軍中猛將,還是不領兵的那種,隻負責前陣衝殺。

監院就是屬於兩者都不差的那種。

監院是個中年人,也是後來轉修的三界法,修行雖然沒有特色,普普通通,但勝在根基特別紮實,進境也不算慢。

入道境可以說是修習三界法忌諱最多的一個大境界了,這個時候跟人動手有些麻煩,有些修行不到家,對自身力量掌握不紮實的,很容易傷人先傷己。

比如入道小成,皮肉力量練上去了,但骨骼強度還不到,一不小心就容易骨折脫臼,入道大成時,更是要小心,因為一不留神就是髒腑受傷,可不是鬧著玩的。

當年酒長老在修行三界法之前,就是髒腑受傷,養了十幾年,也正是這十幾年的積累,他才能在清平道長逝世之後,三界法確認可行,迅速地養好傷,進階大宗師。

楊平安也算是受益匪淺,每一個人的修行經曆,都可以寫成一本厚厚的書,心得都在細節處,踏踏實實也是優點。

未來的道宮真正需要的也是這樣的弟子。

他的身體已經徹底恢複,但意識的問題仍是一點頭緒都沒有。

其他的還是有一些進展的。

說起來,曾經真正的“楊平安”已經完成的入靜,接下來也就是感應氣生了,但現在並沒有辦法繼續走養氣功夫的路線,所以楊平安決定走一走武道存息的方式。

但結果好壞參半,存息可以,但是該怎麼調動內息在經絡運轉呢?

就算是行功,仍需要意識調動,以楊平安現在能調動的意識力量根本完不成這個任務。

假如說一個正常人的意識力量是十,那楊平安的力量隻有一。他的魂魄並不虛弱,但就是力量被鎖住了,成為意識海內魂繭天宮的一部分。在魂繭內,他甚至可以凝聚魂體,但出了魂繭,所有力量都會被截留,一點兒都帶不出來。

沒有意識維持,存息就會散去,什麼時候存息(法力)能不需要意識維持了,那就是築基有成了。

楊平安的存息也會散去,他的意識力量量少,但是質高啊,所以在存息散去之前,他用意識能盡力的多維持一兩個小時,正常內息的散去時間是六個小時左右。

楊平安在八個小時的時間內分出精神來維持內息,起到的效果就是,內息沒有全部散出體外,有一部分融入了他的身體。

琢磨半天,又請教了酒長老,最後兩人得出結論,這樣可以起到養護肉身的作用,有點像入道境界的修行,無非是楊平安是被動,而正常情況是主動修行,且不分前後主次,元氣會均勻地融入血肉骨骼和髒腑之中。

道宮現有的修行功法成係統的隻有現皮肉後骨骼,最後髒腑這麼一個方式,至於先髒腑後骨骼皮肉的法子,暫時還是零零散散的,前路未通,研究院倒是把這個思路作為研究項目研究了,苦於沒有法門,進度幾乎為零。

監院給三個小的講道,酒長老全程無話,三個各有所悟,說不清道不明,隻是留下痕跡沉澱下來。

楊平安倒是清楚,他的閱曆何止豐富,可以說是一點即通,一通即透:自己還是太心急了,急於治療傷勢,急於修行,急於證明自己,急於脫離京都。

不然也不至於明明知道老父老母身體不佳的情況下仍堅持出行,即是是真的要急著治療,也不一定非要遊曆天下。

就算養個十年八年,自然恢複,差不多能足以達到修行所需的最低意識力量要求了。

但是,人已上路,無法回頭,回頭就是魔障。

認清事實後,楊平安恭恭敬敬地向監院行禮道謝,然後就回客棧。

此時已是子時,十一點多,向道未回。

有下人過來說,向領隊喝醉了,留宿州府。

瓏玥姑奶奶,一跺腳碎了半塊石磚,回屋休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