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者的區別即在於寶石鑲嵌技法,前者表現出寶石周圍的錯金輪廓線極細,幾乎和玉地表麵相齊。而後所表現出的寶石邊緣突起的錯金輪廓線一般均較粗,高於玉地表麵。可見清代琢玉工藝不僅借鑒了域外的文化,而且還有所創新和提高,錯金鑲嵌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牙雕舊時又被稱為“皇家工藝”,產品主要作為皇家貢品。北京牙雕以仕女、老人、佛像、器物、花卉等見長。早期的牙雕仕女,人物動態變化不大,被叫作“棍子人”。
北京牙雕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作品出現了組雕或群雕等形式,雕刻技法上也吸取了多種表現形式,綜合運用圓雕、浮雕和鏤空雕等技法。這為大型牙雕藝術作品的創作提供了條件。同玉雕一樣,大製作的巨製往往最能表達牙雕工藝登峰造極的藝術境界。
故宮珍藏的牙雕“月曼清遊冊”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牙雕精品,是清乾隆六年由皇宮造辦處的匠人製作,根據同時代宮廷畫家陳枚於乾隆三年繪的《月曼清遊》畫稿創作。
這件作品主要是用象牙、輔以玉石等雕刻而成。全圖共雕有一百零三個個人物,因此當時曾叫“百美圖”,後乾隆題詩時定為“月曼清遊”。這套精美的牙雕作品,每幅畫頁長三十八點五厘米,寬三十二點五厘米。采取景觀冊頁的形式裝成十二幅,每幅上下對開,俗稱蝴蝶裝。
開啟後左側鏡盒內是象牙雕刻的人物景物,並以金銀寶石鑲嵌點綴。右側的木製扉頁上以寶藍色漆砂為地,上嵌螺鈿,雕刻有乾隆不同書體的禦題詩,詩圖並茂。《月曼清遊冊》的製作,結合了牙雕和鑲嵌的技法,使畫麵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
這是一件反映清代牙雕工藝和鑲嵌技術最高水平的作品,事實上這也是清代牙雕作品的特點:由於宮廷極盡奢華的需要,為表現牙雕作品豐富的層次、複雜的工藝所雕飾出的華美,多種珍貴材料、多種技藝結合成為必然。
柳亦辰第一次去故宮博物院的時候就見到了那件《月曼清遊冊》,他欣賞完之後腦海中浮現出兩個字震撼。用一個詞形容那就是極致之美,柳亦辰也對他玉石加工坊的作品追求這種極致之美,他希望他手下的琢玉師父能夠發揮出他們的極致水平。
他需要的是可以獨立創作、創新的人,而不是和那些機器一樣隻懂得幹活的人。他希望茗雅軒所出售的每一件作品都可以給人帶來樂趣,在他的影響下兩位琢玉師父在技藝上有了很大的進步。
燕京八絕中的第三絕雕漆是北京特有的工藝,清代的雕漆工藝紋樣更加細膩華貴,往往集繪畫、雕刻和漆飾工藝於一身,創作出了難得的精品。雕漆有金屬胎和非金屬胎兩種,前者是琺琅裏,後者為漆裏。
雕漆的顏色有紅、黑、黃、綠等多種色彩,其中以紅為主,所以雕漆又叫“剔紅”。但清代的雕漆工藝最大的成就還不是“剔紅”,而是“剔彩”。重色雕漆當時很流行,但色彩和雕刻技法都比明代有很大的進步。
漆色雖仍以紅、黃、綠等為主,但較明代更加豐富多彩,同為黃色,開始有了正黃、土黃、橙黃之分。綠也有墨綠、草綠、正綠之別,最主要特征是出現了紫色漆,不同色漆錦地的運用也是這一時期重色剔彩工藝藝術成就的體現。
此外堆色雕漆也得到進一步發展,此種技法常用以表現主題畫麵,像這一時期大量湧現出來的波濤中的海獸、魚龍等題材,就多用增色法表現,常見的作品以剔綠漆表現海水,雕紅漆海獸、魚龍、人物形象。
乾隆時期的剔彩漆器,在雕刻刀法上有兩種風格:一種是既有元末明初渾厚圓潤的特點,又具明晚纖巧細膩、刀鋒顯露的風格,往往一器之上既有磨工又見刀鋒,多根據物體和紋飾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刀法。
另一種是以刻竹技法雕刻漆器,這可是前所未見的。乾隆初年弘曆命在造辦處“牙作”當差的刻竹名匠從事雕漆,把竹刻的奇俏清新、精致纖密的風格帶到雕漆中來,使乾隆雕漆立刻呈現出刀鋒犀利精密、棱線深峻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