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激勵人性才是管理的真諦(2)(3 / 3)

自我表現:這類人為內在力量所驅動。他們的生活動力來自要表現自我的才智和信仰。這類人中有為科學獻身的科學家,也有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還包括虔誠的牧師、自豪的工匠、繡花般打務園圃的農民等等。受內在力量驅動的人可能是受人矚目的大人物,也可能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他們的共同之處在於,基本上已經超越了物質利益的追求,而更多地關心道德與社會。他們的價值體係基於對個人發展、自我實現、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對自己和他人生活質量的關注上。

白石頭不僅是個人的,企業也有自己的白石頭。漢迪認為,組織唯一兼具靈魂和良知,才可能在當今社會占有一席之地並持續發展。很顯然,漢迪關於企業白石頭的觀點卷進了“企業是否應承擔社會責任”的論戰。

20世紀70年代初,著名經濟學家弗裏德曼一篇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賺取利潤》的文章,使“企業社會責任”成為熱點話題。之後,不斷有學者反駁弗裏德曼的觀點,提出了“相關利益人說”、“企業公民說”、“慈善投資理論”等多種理論。其中,“企業公民說”要求把企業當作社會公民來對待,企業在為社會提供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也要承擔作為“公民”的責任,如企業的社區化、公益化等。漢迪是“企業公民說”的支持者之一。他認為,企業本身也是社會公民,他們享有權利,同時也有法律和習俗加之於他們的責任。

失去自我的人,就像一個“空雨衣”。這個象征來自明尼波利斯的公園雕塑《無語》。一個銅鑄的挺立的雨衣,裏麵空空如也。漢迪認為,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隻有找到屬於自己的白石頭,才能複原雨衣裏麵應該存在的“人”。

最糟糕的自私是極端的個人主義,對他人漠不關心,也毫不寬容。適當的自私則是超越自己,是一種可敬的品行,也就是德國哲學家康德所理解的道德。康德認為,我們生來即有道德的衝動,但必須靠我們自己把它實際的意義找出來。如果我們用心且花時間去思考的話,一個可敬社會的運作方式將會出現。這個過程必須從我們自己開始,同時這些是非觀念也會蔓延和衝擊到每一個人,並且漸趨穩健。到最後,正義與公平的定義就會浮現出來。

9種悖論

查爾斯·漢迪在明尼波利斯一個野外的雕刻公園看到JudithShea所創作的雕像“無語”的時候,心中充滿著對這個世界的重新認識。

雕像“無語”是三件作品組成的雕像群中最主要的一件,是一個銅鑄的雨衣,它筆直地站立在那裏,但卻是空的,雨衣的下麵沒有人。在查爾斯·漢迪看來,這件空心雨衣正是人們無法擺脫的悖論的象征。

查爾斯·漢迪指出,伴隨著經濟進步和社會發展,在發達國家已經出現了9種悖謬。

1.智慧的悖謬

查爾斯·漢迪指出,智慧是獲取和應用知識與訣竅的能力,是當代社會創造財富的新源泉,甚至在某些時候已經替代了傳統資本主義所賴以存在的基礎。然而正是這樣一種新財源造成了第一個悖謬。智慧的悖謬源於智慧無法通過任何手段轉讓,即使一個人將自己的智慧拿出來與他人分享,這個人本身的智慧也不會減少。同樣,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去占有他人的智慧。

查爾斯·漢迪還指出,更加複雜的是智慧難以衡量,它不會出現在資產平衡表中。對於智慧,誰也無法強製它的分配,同樣也無法阻止它的獲取,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受教育等形式獲得智慧,從而獲取通往權力和財富的機會。

2.工作的悖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