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激勵人性才是管理的真諦(2)(2 / 3)

查爾斯·漢迪認為,對於高素質人才的管理不能通過命令來進行,隻能通過“認同”來達成共識。強求無法取得服從,遵從學院式文化而達成共同理解是進行有效管理的唯一方法。聰明的組織領導者應該通過“說服”和“同意”來管理高素質的員工。

以前的組織隻對行為付酬而不對思想付酬,但在3I組織中,思想和行為均可得到報酬。這種經營方式上的差別是3I組織與以前的組織的最大差別。今天卓有成效的組織都在迅速學習,來不斷地適應新的機器、新的成員和新的讚同文化。在風格和特點方麵,這些組織都是一種新型組織,雖不容易管理和領導,可是在未來以知識為基礎的競爭中,越來越需要這樣的組織。

適當的自私

有人說自私的品質會慢慢吞噬一個人的心靈,並逐漸使其變得麻木不仁。因此,沒人喜歡自私的品質,也很少有人願意與自私的人打交道。但查爾斯·漢迪在《饑餓的靈魂》一書中卻提出了人要“適當的自私”的原則。這一觀點像重磅炸彈一樣,炸開了爭議的閘門。

所謂適當的自私,就是關注自我、追求自我價值,尋找超越小我的自我位置,最後承擔起盡可能發揮自我的責任。查爾斯·漢迪認為,關注自我、追求自我價值在當代具有重大的哲學意義。對自我的追求將使我們認識到自尊最終隻能來自責任、來自我們對他人和其他事物的責任感。

查爾斯·漢迪指出,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為了財富,為了權力,為了追求一切有價值的東西,自身的價值反而失落了。當一個人隻能用職務、用頭銜、甚至用編碼來顯示的時候,這個人自身在哪兒?“我是誰”這個困擾了無數先哲的難題,被工業社會急劇放大了。

查爾斯·漢迪也指出,當人類處於物質匱乏年代時,“我”必須為物質化生存付出極大努力;但到了物質豐盛年代時,離開了物質就無以顯示出“我”的存在。過去,人們總是擔心自我會損害他人,喪失責任,危及社會。然而,正是工業社會造成的自我喪失,或者叫做自我無意義,嚴重挫傷了人類的責任意識。

《聖經》中有一段話:“聖主對那堅持不怠的人說,我將會給你一塊白色的石頭,上麵刻有唯一受賜者本人知道的名字。”查爾斯·漢迪認為這種玄妙的宗教語言,實際上是一種象征,讓人們努力追求自我價值。查爾斯·漢迪說:“人生就在尋找這塊白石頭,隻有當你可以自由自在地完全發揮自我之時,你就可以得到白石頭了”。

遺憾的是,人們並不能一開始就知道白石頭上寫的是什麼,什麼才是真正的自我,這使人們在尋找白石頭的旅途中會遇到許多困阻,有些人在困難和疑惑中放棄了尋找,隻有堅持不懈自我追尋的人才能最終獲得白石頭,尋找到自我。

“認識自我”,是尋求白石頭的第一步。查爾斯·漢迪認為,每個人對各自的白石頭的追尋是沒有盡頭的。因此,他建議開始探索的時間越早越好,不斷使自己超越以往的高度,以求實現人生的更高境界。他特別指出,他人也享有“適當的自私”,我們要認識到,一個人的潛力隻有通過與他人合作的過程中才能發揮出來。自私是“適當的”,不能走向極端。

認識自我需要一個過程,沒有人能夠突然之間找到白石頭。查爾斯·漢迪總結出三個步驟,即生存、成就、自我表現。這可以看做是一個人發展的不同階段。

生存:這類人為生活必需所驅動。屬於這一類型的人們,其首要目標是獲得生活安全感。雖然其中有些人生活在貧困之中,但大部分人生活還算過得去,並不想改變現有的生活。這類人比較保守,不願生活有太多變化。

成就:這類人為外在力量所驅動。他們是一些頗有事業心的人,受過良好的教育,胸懷大誌,追求名譽和地位並將其看作人生成功的象征。他們希望得到人世間最好、或至少是令自己滿意的種種東西。這類人是社會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