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當代中國電影中旗袍的表現(1 / 2)

淺談當代中國電影中旗袍的表現

文化藝術

作者:廖媛秀

旗袍是中國女性比較獨有和明顯的一個服裝特色,在世界的文化發展以及電影進步運動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女性穿著旗袍的形象,既代表著女性身份的束縛,又是一種女性解放運動和女權崛起的表現。因此就針對中國電影中旗袍的表現和具體形式,提出一些簡單的分析和思考。

一、 旗袍服飾的發展與電影的關係

(一)早期中國電影中出現的旗袍

在我國的許多電影當中,都會出現旗袍這一元素。一方麵旗袍是我國女性獨有的形象符號,代表了一種不可替代的古典美。在中國的早起電影當中,出現了較多的旗袍形象,從1905年我國第一部電影誕生之後,一直到1949年之間,所有的電影都可以被稱之為早期電影。在這一階段當中,女性的穿著和形象展示,主要就是體現了當時社會所反映出來的現狀,也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而那個年代,旗袍還比較風靡,所以在當時的電影當中旗袍的影子還很容易找到。費穆的《小城之春》,鄭正秋的《一江春水向東流》都大量的出現了女性的旗袍形象。因此也可以說,女性旗袍形象的出現,在我國的早期電影當中就已經有所展現,而當時的主要作用就是對社會以及年代感的一種體現。

(二)年代戲的標誌

在我國現存的電影當中,旗袍做為年代戲的標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新的政治製度出現,過去的封建社會現象有所改善,女性角色受到抑製的情況也有一定的改變。所以旗袍已經逐漸淡出了主流的市場,不再成為社會的主流服飾。之後在電影中所看到的旗袍形象就與現實社會有一定的脫離,它代表的也逐漸變成了一種曆史形象的展現,並沒有了太大的發展。新時期電影中旗袍的展現,大多數表現的都是一種非正麵的女性形象,他們大多數受盡欺淩和侮辱,紙醉金迷的同時軟弱依附,缺乏獨立的人格,在電影《天堂口》中,舒淇扮演的舞女形象,表現的恰好就是一種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形象。而這一形象所要描述和展現的,也恰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對曆史的一種回顧與展現。

(三)旗袍的經典與時尚的結合

對於旗袍經典的形象,已經被許多的電影展現了出來,但是將旗袍進行創新,以及與時尚的結合和重組,則是交給一些導演來完成的。許多導演對於旗袍的發展都具有自己獨到的看法與見解,他們似乎能比常人更輕易地發現旗袍在中國女性身上獨有的魅力。在我國的電影當中,實現旗袍經典形象與時尚重塑的最佳表現影片就是《花樣年華》,在片中張曼玉旗袍形象的變化可以說是萬分美麗和妖嬈,展現出了中國女性穿著旗袍之後所具有的獨特魅力。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看,它更像是著名設計師張叔平的個人服裝發布會,具有超級廣泛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也使得旗袍這一元素在電影中的應用與展現瞬間被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二、 電影旗袍造型的表現分析

(一)以張叔平旗袍造型為例

1.服裝

張叔平在服裝設計方麵,具有一般設計師所不具備的靈感,尤其是針對旗袍的設計,更是有自己獨到的眼光。在《花樣年華》中,張曼玉所穿旗袍的變化和設計更是發生了較多的變化。《花樣年華》主要是花樣和印花上的變化,過渡色、對比色以及撞色的設計,更是為旗袍的古典美帶來了更多的提升。因為這部電影受到了香港思想潮流的影響,而在香港地區,更是深受西方文化和審美的熏陶與影響,使得旗袍的設計依舊不能擺脫立領造型,另外西方人更加強調人的曲線凸顯,所以旗袍的設計也圍繞人的胸、腰、臀展開設計亮點的找尋。

2.道具

所謂的道具,就是與旗袍的造型相輔相成,彼此之間相互和諧,營造美感的一種手段。例如影片《2046》中鞏俐所佩戴的黑色手套,與她所穿著的黑色旗袍,就構成了一種不可描繪的神秘感。在整部影片當中,手套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道具,而是與旗袍相互和諧的一種展現,也是帶給觀眾一種獨特和諧美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