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君子務本(5)(1 / 2)

這個故事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企業無論其規模如何,必須解決戰略問題,戰略決定著企業未來的發展。沒有戰略企業就沒有方向。另外一點是戰略一點製定了,就要持之以恒。如果老二碰到一點困難,就輕易改變戰略,也許他今天做餐飲,明天搞零售,後天改服裝,完全可以設想,如此十年,他絕不能成為一個企業家。

戰略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認為,戰略的本質是抉擇、權衡和各適其位。企業戰略在執行的過程當中,肯定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當困難出現的時候,有些人就會認為,應該修改我們曾經製定的戰略。在孔子看來,這就是“中道而廢”,不能成氣候的根本原因。

戰略的連續性,是在一定的時間內以一定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如果不斷改變做事的方式,就不是一個好的戰略。波特認為,一個企業一般要花五年的時間才能理解和執行他們的戰略。企業自身對自己戰略的理解,不可能在一年的時間內就實現。如果理解了自己的戰略,然後到了第二年就換了一個戰略,這樣就很難取得戰略的成功。

堅持才能勝利。說的堅持似乎很簡單,但是要做到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是講當年蘇格拉底在新開學的時候,對學生說:“今天我們隻學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而且這件事情也非常容易做。每個人每天把胳膊盡量向前甩,然後再盡量向後甩。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所有的學生都說能做到,而且覺得這件事情很好笑,這麼簡單的事情誰不能做啊。但是到了一個月後,當蘇格拉底再問學生的時候,隻有90%的人在做這件事情。又過了一個月,堅持做這件事情的人還有八成。一年過去了,當蘇格拉底再問的時候,隻有一名學生在做這件事情。這名學生就是柏拉圖。

事實上,世間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堅持,當然最困難的事情也是堅持。說它容易,是因為隻要你願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說它困難,是因為很少有人能做到。

孔子說:“顏回這個人,他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離開仁德,其餘的學生則隻能在短時問內做到仁而已。”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對孔子思想的理解,並不比別的學生深刻,但是,他能時刻將學習到的知識貫穿於自己的行動與言論當中,而且能夠長期的堅持。顏回自然成為一個品行高尚的君子,而別的學生“則日月至焉而已”,頂多堅持一個月,然後就把老師的教誨忘到一邊。這樣的學生就是在跟孔子學習五百年,也成不了人才。

企業戰略的連續性,恐怕不能靠少數領導者的堅持。蘇格拉底的學生之所以大部分堅持不下來說明,蘇格拉底沒有將戰略意圖與自己的學生很好溝通。如果蘇格拉底能夠找出充分的理由和戰略棗圖告訴學生,為什麼要甩手300次,並把他們組織起來實施的話,也許能堅持下來的也不隻有柏拉圖一個人。

有些中國的企業也有明晰的戰略,但是那些振奮人心的宏偉標隨著管理層級增加,在企業內部傳遞失真現象就越來越嚴重。很多中國企業的中層幹部和基層員工,甚至部分高層管理者,每一個人對公司戰略的理解都有各自不同的“版本”。高層想著高端市場,中基層卻做著低端市場的事。一些戰略的執行者們對自己到底該做什麼,該為自己設定什麼樣的目標與計劃來支持公司“宏偉目標”,根本就沒有認真地思考過,有的都有自己的不同理解。這樣的直接後果是公司內部員工的行動與戰略方向不一致,從而阻礙著整個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和連續性。

所以,不能隻把企業戰略變成一個口號貼在牆上,還需要不斷地將企業戰略灌輸給企業中的每個人。這樣,才能保持企業戰略的連續性,才能保證企業戰略的順利實施。

九、管理者應探索中國式管理之路

《論語·述而第七》子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春秋末年,天下大亂。孔子感歎管理階層不能自見其過。對此,他萬分憂慮地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對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孔子認為,管理者必須具備道德、能力和修養三個方麵的素質。事實上,道德、能力、修養三者也存在內在的聯係,因為一個缺“德”的管理者很難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一個無能的管理者,領導力也會發生問題,一個缺乏修養的人很難和員工們形成精誠合作的團隊。結合現代管理來說,就是作為一個管理者,必須具備道德、能力、修養這個三個條件,不能有所偏廢。

今天的絕大多數管理者所學習和信奉的幾乎都是西方管理學大師理論,甚至在管理文化和企業道德的建設方麵,也從西方生吞活剝進來。事實上,幾乎所有的西方管理模式在中國都遇到了嚴重的水土不服。它們習慣於從能力上提高,對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比較關心,而且在德性和修養上根本不能適應中國式管理的需要。我們應當承認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重大差異性,也應該承認中國的哲學體係同西方哲學體係的差異,所以在道德修養上,西方的理論隻能培養出所謂“香蕉人”,就是那些“皮”黃“心”白的“假洋鬼子”。這樣的人是不能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找到生存的土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