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成功的管理,很多朋友的腦海裏就會浮現出比爾蓋茨、巴菲特、李嘉誠這樣的創業英雄。但事實上,人生的常態是失敗,成功隻是眾多失敗的一個結果。人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挫折要總結、要反思,要具備“屢敗屢戰”的意誌和百折不撓的精神。當然,僅有這些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具備平和的心態、和善的態度。
如果沒有對失敗的平常心,那麼,很多管理界精英早就被失敗所擊垮。
展開曆史的長卷,我們發現,人類的曆史就是一部興衰成敗相互更替的故事。有人從一次次的失敗中走向成功,有人從成功的頂峰滑落,一次次地失敗乃至消亡。有人不害怕失敗,結果成功了。
越王勾踐興兵伐吳,首戰大敗於夫椒,繼被吳王夫差大軍圍困於會稽,身邊隻剩殘兵敗將五千人。勾踐喟然歎道:“吾終於此乎?”大夫種說:“湯係夏台,文王囚菱裏,晉重耳奔翟,齊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觀之,何遽不為福乎?”大夫種的意思是說,暫時的挫敗並不可怕,隻要遇挫不撓,發憤努力,失敗就有可能變為日後的勝利。果然,勾踐苦身焦思,坐臥仰膽二十二年,然後敗吳王於姑蘇山上,終成一代霸主。
世界上沒有一帆風順的事,任何事業的成功,離開了艱難困苦和挫折、失敗的孕育,都是不可能的。有人甚至說,失敗是走向成功所不可或缺的因素,沒有失敗反而不妙。狄斯雷利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青年時的失敗比壯年時的勝利、老年時的成功更令人滿意。”因為失敗可以磨礪一個人的意誌,幫助他走向成熟和成功。
隻有那些不為失敗所擊倒,愈挫愈奮、屢敗屢戰的人才能最終獲得成功。這又得說起劉邦。漢軍自出關中以來,逢楚必敗,但是劉_邦從不放棄,跌倒了再爬起來,失敗了再挑戰,終敗項羽於垓下,開創漢家幾百年江山。劉邦也成了曆史上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典型。
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失敗與成功的比例,大概要占到十之八九,但對於一個管理者來說,每一次失敗,都是一個難得的經驗,就像在鋪築一條成功的路,失敗一次,就等於填平了一道溝壑,失敗得多了,腳下的路也就被踩平了。這樣,成功的路就逐漸順利起來,寬廣起來。多失敗幾次沒有關係,失敗就如同輸了一場球賽,隻要你不放棄,比賽可以重新開始。一個追求成功的人,雖然經常會輸,但我們本來沒有什麼可失去的,我們也就無所畏懼,隻要我們不失掉勇氣,不失掉信心,用平常心麵對失敗。當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也要振作,重新再來。平常心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條件,如果不屈不撓地努力去爭取,那麼勝利將屬於你。
管理者要善於向失敗學習。學生子張問做人的方法。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日:“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孔子說,如果不沿著前人的腳印走,其學問和修養就不到家。管理者,在任何時候,都應吸取前人失敗的教訓,若不這樣,就很難把管理做成功。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說明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不但要學習好的管理經驗,對於一些不好的甚至是失敗的管理也要善於學習,吸取教訓。
很多企業因管理失誤而導致失敗,足以使我們引以為戒:鏡頭一:2005年1月,上海美亞投資公司,零售業,500家效益不佳的21世紀便利店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