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慎終追遠(2)(3 / 3)

台灣宏暮企業的創始人施振榮《(財富》稱他為優秀的工程師、傳統的中國生意人)在談到企業文化說:“我常想,宏暮能夠快速成長,從無形資產看,是同仁的高度向心力;而緊密結合公司與同仁的力量,就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員工共同的價值觀。它絕不是口號,而是日常的實際行動,但它需要口號作為溝通工具,因為有效的溝通有助於共識的達成。一般而言,人數越少,越容易凝聚共識。

海爾集團的張瑞敏認為自己在企業裏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做一個“布道者”。海爾是最早在企業裏設置“企業文化中心”這一專門機構的企業。《海爾報》不像有些企業的報紙,主要是給外麵看的。《海爾報》揭露問題、批評起人來毫不留情。海爾“吃休克魚”兼並紅星電器的案例引起了哈佛大學商學院的關注,成為知名的企業管理案例之一。該案例展示海爾的兼並是以文化為先導的。海爾正是通過這種以無形資產盤活有形資產的方式,將企業文化轉化成一種生產力資源。現在,海爾將這種文化擴展到國際投資方麵,海爾在美國的生產車間裏也到處以中英文張貼著海爾的理念。

海爾文化中最突出的是執行力強,其高層決策基本可以不走樣地落實到最基層。海爾同時強調執行工作的效率。海爾作風是“迅速反應,馬上行動”,海爾的OEC管理主張的是日事日畢、日清日高,強調對事物及時地進行處理。海爾內部流傳著一個寓言,說一隻獅子領導的一群綿羊可以打敗一隻綿羊領導的一群獅子。

中國很多企業麵臨的問題其實正是獅子與綿羊的關係問題。

海爾在張瑞敏領導下,隻要認準了的事,就能夠得到強有力的執行,例如企業流程再造,即使在國際上的成功率也隻有50%,而海爾在3萬多名員工、二百多億銷售收入規模的基礎上,不借助谘詢公司,靠自己的力量進行了以市場鏈為內容的全麵流程再造,迅速就取得了應有的效果。海爾中層幹部的個體素質並不是最強,、的,但以張瑞敏為核心,以海爾文化為基礎,就形成了一個最強的組織。

當所有的工作都做完了以後,就是如何具體執行的問題了。在大多數情況下,企業文化建設之所以失敗,其原因在於它們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很多計劃都沒有像預期那樣得到落實,或者是組織根本沒有足夠的能力來落實企業文化。如果無法將想法變為現實的話,再先進的理念也是無濟於事。如果不能夠得到切實的執行,再好的文化設計將隻是胡思亂想。

古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任何事情都要一步一步地落實,企業文化的實施也要從小事做起。一隻新組裝好的鬧鍾放在兩隻舊鍾當中,舊鍾A說:“一年要走3100萬步,你行嗎?”“天哪?3100萬步?”新鍾非常吃驚,“我恐怕不行!”舊鍾B馬上說:“別聽他的,你隻要每秒鍾走一步就行了。”結果新鍾就做了。一年過去了,它輕鬆走過了3lOO萬步。

我們需要有宏偉的目標,但再偉大的目標和理念,也是通過一些簡單的事實現的。行動才會創造價值,我們強調“腳踏實地,注重落實”的工作作風。隻有腳踏實地,我們才能真正實現我們的企業文化理念。這就要求我們行勝於言,也就是把企業文化“落實、落實、再落實”。

五、儒家文化是企業不滅的靈魂

《論語·為政第二》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日:“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子張問:“十世以後的事,能知曉嗎?”孔子說:“殷代沿襲夏代的禮製,所增減的能知曉;周代沿襲殷代的禮製,所增減的能知曉。如果有誰能繼承周代,即使一百世也能知曉。”企業中,人可以變化,製度可以變化,都很難把握,唯有企業文化是可以繼承的,是企業不滅的靈魂。企業人員是流動的,進進出出很普遍,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企業的製度世會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在快速變化的中國市場更是如此;而企業文化,卻是貫穿企業的不變的靈魂。新的人和製度,都要靠文化整合到企業的大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