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盡善盡美(2)(1 / 3)

中國的發展和對外學習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從1949年到1960年是第一個階段,政府戰略的重點在於戰後重建,主要模仿蘇聯;1960年到1978年,是中國大力實施“自力更生”的第二階段,主要是對歐美以及日本的硬件進行“反向工程”研究,並設計製造自己的產品;自1978年到20世紀90年代,是第三階段;改革開放的初期,快速進行“現代化”,進口了大量的外國設備和係統,以及低技術含量的生產組裝線,依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走上現代生產的捷徑,這是第四階段。從這四個階段看,凡是模仿的階段都處於國家經濟發展迅速的階段,也就是“必使反之,而後和之”的階段。

在企業發展的初期階段,最能說明模仿效應的應該是聯想。聯想企業曾經是模仿的專家,楊元慶自己說過“惠普是我們的老師”。

通過成功的模仿,模仿成熟的Pc技術以及分銷模式,引進國際資本市場的最佳實踐,聯想靠自己做成了中國以及亞洲,僅除日本以外的PC業的老大。

吉利汽車從不諱言他們是從模仿起步的,值得稱道的是吉利隻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便跨越了一些企業十多年的發展曆程,製造出中國價格最低的經濟型家庭轎車,並以超乎尋常的速度挺進中國“家轎”市場。目前吉利已擁有包括豪華環保型、標準型、經濟型在內的三大係列二十多種車型,你能說這些車僅僅是那些車的翻版嗎?吉利人坦言在這些車上體現和反映了國內外汽車生產的成熟技術和設計開發上的流行趨勢,但這是一種新的技術的重新整合,展現的是吉利產品技術開發的實力。更值得關注的是,現在有的企業已經在關注吉利的這些變化了,吉利的產品也開始被一些企業模仿。因此,模仿並不代表落後。

模仿不會是永遠的,但是模仿永遠也不可能停止。中國企業要善於在模仿中提高自己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力,而不僅僅模仿外就大部分中國企業而言,還處於靠模仿而上升的階段,必須通過模仿而成為“中國的思科”、“中國的雀巢”、“中國的耐克”,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孔子通過模仿學習唱歌,隻是一個業餘水準的要求,如果孔子要成為一個專業的歌唱家,以專業化的要求來看待自己的模仿,恐怕停留在模仿階段,也許就不是一個富於激情的辦法。要明確這樣一個觀點,模仿的目的在於超越,超越的條件就是企業必須逐步具備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力。

三、管理者四種不良的工作作風

《論語·子罕第九》子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告誡管理者:不要憑空猜測,不要絕對肯定,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事實上,孔子的這四個告誡,就是針對管理者在實施管理過程中的工作作風而提出的。

企業管理千頭萬緒,每一項管理都離不開人,對於管理者來說,管理就是管人和管事。怎樣管理才是好的管理,眾說紛紜,但是,無論是什麼樣的管理,管理的主體是人,被管理得主體也是人,這個總是不會改變的。

那麼,管理者怎樣把自己的管理目標實施下去,這與管理者自身的工作作風有直接的關係,任何管理者都不能回避工作作風問題。

所謂工作作風,就是一個管理者在實施管理時的態度、風格、方式,也就是個人修養與管理工作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管理特色。

不同的管理者的工作作風都不會一樣,人和人不同,這就是所謂“性相近,習相遠”的道理盡管每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有相同基本人性的人,都有所謂才、利、名、食、睡的欲求,但是,由於生長環境和工作環境的不同,而後天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習性和習氣。比如:有些人勤儉,有些人則貪婪,有些人好大喜功,有些人則謹小慎微。這些性格上的習氣,無時無刻地不表現在工作作風之中。

企業管理者不能用人而疑。曹操文韜武略,吟詩作賦,無一不精。就是有一條,疑心太大,有時甚至就是憑空猜測,這也是管理者在特別關鍵的重大的時刻容易犯的毛病。

一年,曹操正領兵打仗,忽然頭痛得要死要活,想起了華佗,立刻派人去請。

華佗,字元化,是城北七裏小華莊人。說起他的醫術,再難治的病,經他一治就好。開膛破肚,刮骨療毒,麻藥一抹,一點不痛。

華佗一到軍中,當即給曹操看病。曹操正在用人之際,自然二話不提。華佗切了一會兒脈,半天沒吭聲。曹操問:“有辦法治麼?”華佗說:“辦法雖有,怕你不肯用。”曹操說:“你說出來看。”華佗說:“劈開腦子醫頭痛。”曹操一聽,倒吸一口涼氣,疑心病又犯了——這不是要我的命嗎?目下正是兩軍交戰之際,你莫不是對方買通的勾命鬼?不容分說就把華佗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