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管理理論似乎過於強調管理者如何控製自己的下屬,而沒有注重管理者本人的道德修養、管理方式、工作態度對下屬的示範和激勵作用。
現代企業管理研究發現,管理人員對下屬的期望、態度和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員工的工作績效和職業進步。
因此,管理者必須注重對自己的態度行為及其對下屬的影響,在注重對員工管理的同時,也應反思自身的行為對員工績效的響。管理者不能以任何降低其管理功效的情緒對待員工,也不應該以沒有效益的方式管理員工。
實施“為政以德”的管理戰略,對於管理者自身的行為及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爾的張瑞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有時候我認為把中國傳統文化運用好就不錯。”“我這個當頭兒的以身作則,整個團隊的人際關係也就透明了。”“為政以德”,“道之以德”,即建立以“德”為中心的管理方法,這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最典型特征,也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最高表現形式。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建立在“愛人”、“貴民”、“重民”的基礎之上,並在此基礎達成了一個共識:“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認為如果在人的思想觀念中建立了“道德”,那麼,企業管理則“本固邦寧”了。
因此,企業管理者要“敬人”、“愛人”,要認識到人是企業的根本,即樹立“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管理理念。
領導無德就沒有好團隊,盡管大多數管理者都公開宣稱信奉團隊合作,但是,真正在企業中實現團隊合作的人寥寥無幾。相反的,很多人卻常常自覺不自覺地在企業中製造鉤心鬥角和部門間各自為政的環境。如果一個團隊缺乏“道德”的建設,特別是團隊的領導者“缺德”,則這個團隊一定是烏合之眾。
水泊梁山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成功的團隊。它發展與壯大,是在宋江上山以後,才逐步建立了號稱108將的團隊。可是在梁山創立之初,並沒有這樣繁榮興盛的局麵。當時梁山的第一任領導人白衣秀士王倫,隻是糾集了幾個人在梁山落草為寇而已。
事實證明,這個個落第的秀才王倫缺少領導者必須具備的德行。當林衝要求上山,山寨的眾人都高興,認為增加了生力軍,可王倫卻害怕林衝本事大,威脅到他的寨主地位,不要他人夥。後來,晁蓋一夥英雄上山,王倫更是堅決不收。
後來,晁蓋火拚王倫成為寨主。晁天王的確不愧為一位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深知自己的德行不如宋江。他上山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探望宋江,目的是要宋江上山聚義。此後為一個宋江,出動梁山全部人馬去江州劫法場,結果不但宋江上山,一下又增加了20多名好漢,使梁山的事業上了一個台階。為了山寨的大業,不計較個人的地位,宋江一到山上,心胸坦蕩的晁天王就主動提出讓位。
晁蓋沒有看錯宋江。
宋江當權以後,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明確提出政治目標和幹部政策,以對梁山的貢獻大小作為考核幹部的主要依據。宋江用人不拘一格,隻要有某一方麵的特長,不管是會打鐵、會相馬、會開店的,宋江都要,還給頭領當,逐步建立人才濟濟的一百單八將的幹部隊伍,開創了梁山英雄攻城奪地、威震天下的大好局麵。
宋江不僅德高望重,而且有很好的修養,十分謙遜。宋江以情動人的領導魅力,使得三山五嶽的英雄好漢都來投奔梁山,三教九流、降將員外歸心水泊。王倫嫉賢妒能,一心要保住自己的地位,結果連性命也沒保住。宋江一心廣納人才,謙讓賢能,卻成了公認的領袖。宋江所具備領導者的德行,證明他確實是一個優秀團隊的好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