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為政以德(3)(3 / 3)

他幾進幾出朝廷,除了被貶謫,都是他自動請求的,因為他厭惡朝廷裏的誇誇其談和無端攻擊。他希望做些實事,他到基層地方,就能如魚得水。用一句現代的話說,他是與老百姓同呼吸、共命運的。蘇東坡在杭州建立的政績,獲得了百姓衷心擁戴。史書記載:“軾二十年問再杭,有德於民,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作生祠以報。”有一些管理者,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卻不沾邊。有的會上表態信誓旦旦,決心很大,會後便忘得一幹二淨;有的部署任標準很高,口號很響,落實起來卻遲遲不見動靜;有的彙報工作講成績滔滔不絕,講問題遮遮掩掩;還有的說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陽奉陰違。這種有唱功而無做功的表現,與現代講效率講度的企業管理格格不入。

有些人唱功好而做功差,主要是覺得唱比做容易。高調誰不會唱幾句,會張嘴就行。而做就難多了,既花時間,又費氣力。再則,唱得好容易引起上級的注意;做得好,則要耐得住寂寞,又不易被上級發現。

在有些地方,說大話也不需要負什麼責任,正所謂吹牛不犯法、不上稅,因而有些人就拚命吹。另外,工作幹得越多,失誤的概率往往也大些,弄不好,多做工作的人還要挨板子。這樣,有的人就更愛說而不愛做了。

其實,隻有唱功、沒有做功的人,口碑是很糟糕的。因為花拳繡腿、虛假把式遲早要被人識破。判斷一個人怎麼樣,人們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古代思想家荀子說過:“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

七、當權者不做不符合身份的事

《論語·泰伯第八》子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究問第十四》曾子日:“君子思不出其位。”《論語·子路第十三》樊遲請學稼。

子日:“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

日:“吾不如老圃。”樊遲出。

子日:“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考慮那職位上的事。”這句話恐怕是關於一個領導者和管理者職權範圍應該受到界定的最早的論述了。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領導者在一些自己不好插手的事情時候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樣的牢騷話,語氣和表情透著十分的無奈。這句話在他們嘴裏說出來,總有一些為自己推卸責任的感覺。

所以,孔子所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說法,也成了官僚們推卸責任的最佳借口。

事實上,從管理科學的角度而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對於規範管理行為,責任到人,績效評估方麵意義非常重大。這個觀點說明了一個管理者,無論處在中層還是高層,對自己的權利範圍,應該有一個界定即便老板也不應該超越自己的權限,過多幹預下級管理者的職權範圍。中層管理者該向領導請示的必須請示,不應擅自主張,也不應該行使自己職權以外的事情如果違背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管理原則而越權管理,必然導致管理混亂,政出多門的情況發生。在這樣的混亂情況下,員工也會無所適從。

曾子也說過:“君子思不出其位。”意思是君子考慮問題,從來不超出自己的職位範圍,也不應該脫離現實環境。可見,根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思考問題,不僅是一個人基本修養,也是孔子提倡的以“禮”的秩序規範社會行為的重要方法。

孔子感慨說明,春秋時代,確實存在著許多不合禮儀的行為。

這樣的情況,即使在孔子的學生當中,也時常發生。對不合“禮”的“越位”的行為,孔子一點也不隱瞞他的憤怒和蔑視。

能夠跟隨孔子學習的人,應該說都是追求真理或有一定政治抱負的人。孔子的學生都是從政為官,服務國家為己任,而樊遲卻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之所以有這種情況的發生,除了說明樊遲沒有更高的學習目的,而且還違背了孔子教學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種莊稼種菜這些東西,完全不屬於樊遲的職責所在。樊遲學習這些,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不合身份的越軌行為。